赵宋夺回华夏未久,很多东西都没来得及清点,宫中藏书也是如此,听说永乐大典出现在了洛阳,赵长卿就急急忙忙赶过去了。
他担心仅存的嘉靖抄本也被人带出了禁中。在永乐抄本已然失传当世只存嘉靖抄本的情况下,失落了任何一册,都是莫大的遗憾。
可以说,在书肆看到掌柜拿出来的官刻本的时候,赵长卿真的是松了一口气。
不是仅存的嘉靖抄本真的是太好了。
赵长卿问左右:“紫禁城那边的藏书清点可完成了?”
金银珠宝,古董摆设,这种东西,赵长卿根本就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孤本古籍字画!永乐大典这种御刻官修类书籍,更是他关注的重中之重。
“启禀陛下,尚未。目前也不能确认满清小朝廷是否携带了一部分。”
赵长卿点了点头,道:“知道了。各地田地是否完成了清点,生产恢复如何了?”
“回陛下,统计已经完成,只是赎回尚未结束,因此田地分配还未开始。”
“让下面加快行动。另外,皇庄、官田、职田这些,必须尽快就位。”
宋代的官员,在就任官职,也就是获得实职的时候,也会获得相应的职田。而职田有专门的人负责打理,所得出息,也是该官员的俸禄的一部分。以包拯为例,他宦海生涯的最后几年,平均每年的收入高达两万一千八百余贯。更别说俸禄最高级的节度使了。
这就是北宋官场特有的现象,下面的小吏生活是清苦的,可是上面的高级官员就是不贪还能过得有滋有味儿。这就是宋代的高薪养廉。
比起北宋官员的俸禄,清廷的官员,好吧,同一级别同一官职的,俸禄根本连北宋官员的零头的零头都没有!
“是,陛下。”
李东霖立刻奉承道:“陛下,一旦生产恢复,粮食就会源源不断,天下安定矣!”
“不止是粮食生产,还有百工,都不能放松。此地也不是没有长处,别的不说,那细布不是挺好的?”
北宋大约是太富庶了,除了乞丐,基本上就是码头上的搬运工,家里的女人也有那么一两件压箱底的杂绸衣裳备着大节下穿。因此没有人去琢磨、开发棉花的多种用途。可是两宋终究是绝响,之后的元明清,根本就达不到两宋的高度,使得能够广泛种植的棉花织成的土布细布走入了千家万户。土布且不说,织造府专门为宫廷织就的细布,的确很不错,从细密光滑的角度来说,不比某些杂绸料子差。
“陛下说得极是。”李东霖见赵长卿不恼,越发笑眯眯地道:“有陛下传授的神术在,接下来一年的粮食是不愁了,人力也可以腾出来酿酒、织布、制茶……啊呀,如此以来,东土长久以来的土地兼并也能出现契机呢!”
有神术在,粮食就会变得极便宜,而人力价值就会骤升。到那个时候,只要几亩地就能解决上百口人的口粮问题,人口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若是田赋照收,那么土地兼并问题就会暂停。
因为土地没有人耕种却还要缴纳那么多的税,无论是高门大户还是庶族地主都不会继续抓着土地不放,土地兼并问题会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那个时候国家趁机入手大量的土地,保证国有土地的份量,那么,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可以肯定了。
“那是以后的事。”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李东霖知道,自己说到赵长卿的心里去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这里的官刻本是本人杜撰。
历史上永乐大典正本也就是永乐抄本失踪是一桩谜案,而到了乾隆年间准备编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就已经肯定永乐抄本不见了,宫中收藏只有嘉靖抄本。
第348章
如果说洛阳这边还有人醉生梦死,又或者说那些恢复了峨冠博带的汉人们以为,既然宋人夺回了江山科举很快就会重开,除了不再是奴隶、能抬头挺胸重新做人,他们的生活不会改变太多的话,那么远在西安的雍正就没有这么乐观了。
雍正是最先发现对面的河洛地区的变化的人。
没办法,谁让西安到洛阳真的是太近了。河洛平原上的任何动静,只要稍加手段就可以传到西安,更别说,很多事情,宋人根本就没有隐瞒的打算。
得到最新情报之后,雍正一晚上没睡,带着一双熬红了的眼睛,本来只是想召集几个满大臣,最后还是决定把汉大臣也给找了来。
富察·马齐和钮钴禄·讷亲先到,然后才是张廷玉等汉臣。
因宋人之故,如今满清小朝廷里面,满大臣和汉大臣的关系很紧张,至少张廷玉进来的时候,无论是马齐还是讷亲都没有跟他说话。讷亲比较桀骜,直接冷哼了一声,不屑地转过了头,而马齐则略带歉意地对张廷玉笑了笑。
这一切,雍正都看在眼里,只是此刻,他都顾不上了。
“都看看吧。”
马齐立刻接过了雍正手里的情报,一看,傻眼了:
“怎么可能?!”
讷亲立刻道:“发生什么事情了?”
“半个月前,宋人在洛阳城外的官田里面种下的稻子,前儿个已经收割了。”
“不可能!”讷亲立刻就跳了起来,“我记得他们半个月前才插了秧,怎么前儿个就收了?他们啃青苗的啊?!”
宋人插秧的情报,讷亲也看过。他还取笑过呢,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插秧!也不怕才结了穗就被霜打了。还说宋人插秧就是偷懒,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竟然是那么不讲究地边走边抛秧,那秧苗最多被抛到了耳朵的高度就掉了下去。如果不是落地是根朝下坐在农田的泥水里又排列得挺整齐的,他还以为宋人都是败家子儿,拿着田地和粮种糟蹋呢。
拿着优质粮种糟蹋的,不是败家子是什么?!
马齐已经满头大汗,他的眼睛飞快地转着,好像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没错,就是半月前完成的插秧,说是宋人之中有异人,几个术法过去,不到三天,秧苗就长大了,开始结穗,到了第十五天上,……”
讷亲不顾身在御前,抢过了马齐手里的情报,先是一扫而过,紧接着一样不敢置信地瞪大了眼睛。
那情报里面详实地描述了宋人官田的稻子是如何在满清密探的眼前一点一点地,在十五天内从秧苗长到可以收割,也详细地描述了宋人是如何收割的。
讷亲一直以为,那些战报里面从天而降用无形之刃砍了他们八旗铁骑的人都是宋人的军队,可从这情报上来看,他们分明只是宋人的农夫!
“不,不是,那是军屯,一定是这样的。”
讷亲喃喃地道。
除了这个,他已经想不到别的形容了。
坐在下面的张廷玉等汉大臣都是聪明人,立刻猜出了情报上的内容。
张廷玉想了想,站了起来,对着雍正行了大礼,然后跪奏道:“皇上,民以食为天,宋人既然有了如此异术,他们日后怕是不用愁钱粮赋税了。”
听张廷玉这样说,雍正也叹了一口气。
作为皇帝,他当然知道张廷玉所言不差。
“臣以为,宋人目的有二。”张廷玉慢吞吞的,或者说,十分慎重地选择着措辞,道:“若是此乃宋人有意为之,故意展示给治下的百姓看的,那么,他们的目的便是一个,”
“什么。”
雍正立刻追问道。
“宋人想把土地全部收为国有。种地最是辛苦,而且还要防着旱灾水涝,十年里头往往只有是一年是风调雨顺的。宋人如此,实为告知世人,他们手中有粮,百姓只要为他们干活就有钱粮拿。时间久了,百姓就不会种地,地自然就荒了。宋人也就可以以荒地为由把田地收为国有,或者直接就用很低的价钱把田地买下。”
gu903();听得马齐和讷亲都连连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