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2 / 2)

gu903();在唐朝之前,史官地位超然,就是叫人砍了脑袋,也无法改变他们的意志,更别说,制止他们如实地记录历史了。但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却开了先河,杀了好几个史官之后,修改了历史。不过,那个时候,即便是修改了历史,也很有限,毕竟李世民本来就对死去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心存愧疚,而且当时的世家门阀地位超然,五姓七望连皇家的帐都不买,如果修改得太厉害,只会让李唐王室在这些世家门阀面前更加丢脸。

但是,篡改史书这种事情,一旦开了先河,那么后面的人只会越做越过分。

这一点,李东霖比邵峰可清楚多了。

他可一点都不怀疑,“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这句话里面藏着巨大的水分,具体多少,他也不用知道。

因为清夫人已经告诉他了:早在平三藩的时候,满人的士兵就已经不可用了,靠的,还是汉军绿营。

而且他也坚信,盛传的满人用二十万打下了华夏一事,这里头的水分更多,基本可以肯定,是满人在吹牛。但是,既然这话能够传开,他就必须了解一下背后的东西。

李东霖相信,这背后的东西,才是他真正需要的。

见李东霖如此,邵峰和清夫人连忙告辞。回到自己的船上之后,邵峰就第一时间把那部压箱底的明史给李东霖送了去。

其实这一部明史,并不是正式版,也不是最终版,或者说,它如今只能被叫做明史稿!

事实也是,从康熙十八年开始修,一直修到今天,它还没有修好!甚至有人猜测,这部明史有可能是官修史书有史以来历时最长的一部。

当然,伴随着修史的进行,背地里,很多消息都传了出来。

邵峰虽然是新加坡海盗王,但是,猫有猫道,能被称为海盗王,邵峰自然有自己的路子。从那位徐大学士的家仆的手中弄到了相关的稿件。

包括原来的底稿,也包括那位徐大学士一次又一次的修改。

也就是因为这些稿件,才让邵峰怒不可遏。

虽然他是新加坡海盗王,但是,他在内心深处依旧自认是华夏末裔,看到满人在明史里面做手脚,那么贬低大明,他的心里火着呢。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邵峰,这里做了二设。特别说明。

第324章

李东霖忙着读明史稿去了,当然,人前,接待这两个海盗王的事儿是他在负责,可人后,他跟何文秀交流意见,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毕竟,他们乃是同僚,讨论政务本是他们的日常。

何文秀和李东霖花费了一点时间阅读了明史稿之后,立刻联名写了一本折子,表示,虽然他们人少,总共才二十多万,这还是算上的女人和孩子的数量,可是满人在征服大明江山的时候,人少的确是事实。

满人没有人和还能用这么一点人数征服大明江山,而满人会的,只是骑射,论武力值,根本就不可能跟他们相比。

满人之所以能够得到大明江山,那些豪强士绅才是重点。这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放弃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成为异族的走狗和帮凶,以致于南明灭亡的时候,很多男人甚至不如教坊中的歌姬来得有骨气,一面逼着家里的妻女为国殉节,一面又向异族屈膝献上降表,有的人甚至做了异族的马前卒。

因此,无论是何文秀还是李东霖,他们表示,夺取江山,不难,难就难在,治理。而治理之难,则在治人。

问题是怎么治。

在何文秀和李东霖两个在赵长卿面前奏对的时候,清夫人跟邵峰两个则在码头上闲逛。自然,少不了就看见了两位坦荡荡地从他们身边走过的采珠女。

邵峰当时就愣住了,而清夫人,则忍不住拦住了其中的一位采珠女:“抱歉,请问,这,这岛上有珍珠?”

那被拦住采珠女先是愣了一下,笑盈盈地道:“正是呢。这一片乃是外朝的珍珠场。你问这个做什么?”

清夫人迟疑了一下,道:“可是,可是我听说郡公府并无女眷。”

“可不独女人能使唤呢。”

清夫人愣了一下,还想再问,那采珠女却被同伴一拉,立刻笑嘻嘻地告辞,走了。

邵峰道:“夫人可是想起了从前?”

清夫人道:“是啊。谁不知道合浦南珠之名?”

清夫人来自两广,而两广最著名的特产是什么,今人多以为是粤绣,可实际上,自古以来,两广的支柱产业,并不是刺绣,而是南珠,合浦南珠。这种海珍珠,自古以来就是百越之地的贡品,怎奈东土至今都没有珍珠养殖技术,因此,进贡珍珠就只能依靠传统的采珠业。而这种传统的采珠业,可以说,就是拿人命去填的。

因为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保护,就连采珠的方法都不对,使得合浦南珠的珍珠蚌资源越来越少,如今合浦当地的珠民想要采到珍珠,就必须潜到足够深的地方,而这个深度,采珠人的生命就随时有可能遭遇鲨鱼、海蛇等生物的威胁,同时,过深的海水,还有海底的珊瑚,随时都有可能让珠民溺死在海里。

清夫人深知采珠业的危险,所以,此刻看见了这两个采珠女,她就忍不住往这两个采珠女的来处走去。

清夫人原以为,这珍珠场距离这岛上应该有点远,最起码,也应该是一叶扁舟带着采珠人到距离海岸线一定距离的地方,然后,采珠人从船上跳下去采珠。

因为她在两广的时候见过如此情形。她万万没想到,她会看到这样的一副景象:木质的码头不是沿着海岸线修建的,而是一直往大海里面延伸,而且还是同时好几路地往大海里面延伸。采珠女们直接穿着水靠,就那么从码头上钻入水底,也有人伸出手,从水里面捞出一串东西。

邵峰眼尖,立刻发现,那是一笼珍珠蚌,被装在蝈蝈笼一样的大竹笼里面。好几个大竹笼串在了一起,因为太重了,以致于需要两三个壮汉才能够把这些装着珍珠蚌的笼子抬出水面,而子啊水底,还有几个采珠女帮忙在水下托着。

第325章

邵峰和清夫人两个都看到了那宛如扩大了百倍一样的竹制蝈蝈笼,也看清楚了那笼子里的一个又一个的珍珠蚌,可就是因为看清楚了里面的珍珠蚌,他们才如此不敢置信。

不会,不会是他们想的那样吧?

这,这珍珠也是能拿来养的?

可是,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就在前方不远处,距离海岸大约十丈之遥的椰子林下,一溜儿的凉棚,而凉棚之下,一群女人手脚轻快地拿着一个个小小的银耳挖子,只是手指动动,一粒粒浑圆饱满的珍珠就跳到了下面的细白瓷盘子里了。珍珠宛如急雨一样,乒乒乓乓地掉在细瓷盘子里,旁边宛如小山一样的珍珠蚌,以肉眼可见速度减少,而那些珍珠,满一盘子之后,就会被倒入边上的木匣子里,送到后面进行下一步的挑拣。

而那些被挖了珍珠蚌,则有专人收拾,经过养护之后,再度装进那蝈蝈笼样式的大竹笼里面,然后再度沉入大海。

看到如许情形,就是邵峰和清夫人就是不敢相信都不得不信了。

邵峰的第一反应是钱,珍珠很值钱。

而清夫人的第一反应是钱之外,还有第二个反应就是,也不知道这里头有多少窍门,可是她冷眼看着、估摸着,这些装了半满的珍珠蚌的笼子竟然不是沉在海底,而是悬浮在海水中的。也就是说,距离海面很近。也就是说,不需要采珠人很好的水性,采珠人也不需要拿命去拼,就能够交上足够好足够多的珍珠?

这,这不是夺天之功是什么?

清夫人顾不得礼数,拦住了又一个路过的采珠女,道:“请问,请问,这里,这里可是珍珠田?”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