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少淮,裴父紧着的眉头亦松了下来。
父子二人都猜测着,不知皇上这次会给少淮安个什么官职。若是回六科,官衔太低了些,若是入六部九卿,要么官衔太高,少淮年岁还太小,要么职务太过清闲,只做些宫中琐事。
思来想去,好似就剩一个都察院了。
……
少津回到自个院里,叙哥儿撒欢跑来,扑到了父亲身上。
小团子见父亲一脸笑意,遂问道:“爹爹今日很是高兴?”
少津点点头,笑言道:“因为爹爹的兄长要回来了。”
“爹爹的兄长,是……是大伯,大伯要回来了。”叙哥儿掐着手指算称呼,也跟着欢喜起来,道,“那叙哥儿的兄长也要回来了。”
两岁的叙哥儿对未见过面的小南哥哥、小风姐姐充满了好奇、期待。
一旁的陆亦瑶噗笑出声,打趣儿子道:“傻小子,哪有自个叫自个叙哥儿的。”
“就许你们叫,不许我自己叫,什么道理?”
一家三口都笑了起来。
是呀,少津的兄长要回来了,正叙的兄长也要回来了,这座府邸又要添许多生气了。
……
……
裴秉元、裴少津所猜不假。
这日,皇帝叫来了五位阁老,又叫萧内官取来了都察院的官职簿。
皇帝说来说去,总就一个意思,都察院正好有个实缺——正四品的敛都御史,他想把裴伯渊放到这个位置上。
皇帝道:“裴爱卿既任过科官,又外任过知州,虽年轻了些,却也担得起道官一职了。”
这偏爱着实是有些“混淆官职”了,那“敛都御史”和“道官”能是一回事吗?那六科给事中是科官,十三道监察御史才是道官。
领十三道的敛都御史,在皇帝口中都成道官了,这不是妥妥的故意避重就轻吗?
敛都御史可是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之权。
皇帝跟前,几位阁老自然都收着自己的心思,胡首辅亦道,一切按律例来办即是,并无什么大不妥。
可出了御书房,各自脸色就都变了。
张令义、徐知意两个自是为少淮欢喜,可其他三位脸色却是沉沉。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于要职上,人都是会变的,内阁里早不是三年前那般一团和气了,各有各的主张,也各有各的势力,有时相合,有时相悖。
果不其然,本是内阁才知晓的事情,没出两日,便已闹得朝中人尽皆知,知道的人多了,阻力自然也就来了。
科道官们轰炸般上折子,通政司一日送三趟都送不过来。
不是裴少淮不能当敛都御史,也不是他胜任不了敛都御史——裴少淮翰林、科官出身,若是年纪大些,七品直升四品也不足为奇,毕竟不鲜给事中直升四品侍郎的先例在。而是老狐狸们不想裴少淮这个“人精”在这个时候入都察院。
京察由吏部和都察院一起来办,吏部重在“办”,都察院重在“督”,相互掣肘,在搏击当中取平衡。
裴少淮这个时候入都察院,以皇帝的性子,必然会让裴少淮挑京察的担子,如此一来,都察院觉得自己的权力被新人横插一脚、分了一杯羹,吏部觉得受一个不知是敌是友的官员督察,其他被考察的京官,莫名被刚回来的京外官骑在头上,自然是各方都不愿意。
再者,若是裴少淮趁着这个时机,再放几个自己的姻亲、同窗进入要职,这股势力可就起来了。
不得不防。
对于不受自己掌控的聪明人,即便百般敬佩其才华,也会提防着他与自己为敌。
所以九成的折子,不说不让裴少淮任敛都御史,而说恳请皇上再缓缓,用才不能急于一时,等到京察之后再下旨任命也不迟。
毕竟京察不就是先论功过、再论官职吗?
声声哀求皇上不能为了一人而坏了规矩。
在这一众大体相同的折子中,又属吏部尚书王高庠的折子更为高明一些,他肯定了裴少淮这么些年的功绩,称呼其为难得的治国贤臣、清正才子,写道:“……贤臣难得,为延续大庆昌盛,陛下之才储,当为东宫所用,教习传训储君左右。微臣以为,裴知州可入东宫詹事府,任少詹事一职。”
詹事府少詹事,正好也是正四品官。
第215章
裴少淮所乘官船仍在保定府外,京察亦尚未开始,然他已成了焦点人物,在朝中传得沸沸扬扬。
遵照长辈们的吩咐,徐言成、杨向泉、陈行辰等几个并未冒头替裴少淮说话,免得把水搅得更浑,反让对家得逞。
正如徐阁老叮嘱徐言成,道:“你们几个当下最要紧的,是准备参加堂审的事宜,立足朝堂,至于伯渊的事,还有我们几个老头子在。”
隔日,徐阁老便与张阁老一同去了武英殿。
二人一入殿,殿内氛围顿时变得张弓拔弩起来,胡首辅挥挥手,叫属下、随从出了殿,关上了门。
徐阁老尚能保持面上的“和气”,但张令义那暴脾气,何曾遮掩过,一开口便质问:“胡首辅,时移世异,你又要搞回楼宇兴的那一套吗?”
裴少淮任职一事,唯有几个阁老知晓,若非胡首辅授意,这风哪能漏得这般快?
自己不便开口驳了皇帝的脸面,便想借着广大言官之口搅黄此事。
“张阁老,你休要信口雌黄,往本官头上扣罪名。”胡首辅亦是一腔怒火。
两人隔着堂吵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