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节(1 / 2)

二老太太在一旁抹眼泪道:“秉盛已经知道错了,你还说这些剜心头的话作什么。”

“慈母多败儿!”

二老太太也是一肚子委屈,脖子上的青脉凸显,朝裴珏道:“早三十年前,老爷在成都府当差的时候,终日影不着家,怎不闻老爷说慈母多败儿?我若是不教他们去争去斗,叮嘱他们好好读书,又哪来的家族延绵?”

裴珏哑口无言。

终是大家默言,结束了这场口角。

晚膳后,裴珏坐在石亭子里,不知在沉思什么。

幺孙裴少炆拿着一篇文章而来,请祖父点评。

裴珏只略看了一遍,就应道:“见解新辟,进步很大。”显然心思不在上面。

裴少炆也意不文章。他得了乡试第六后没有继续参加春闱,不是他不想,而是祖父不让他考。

裴少炆吞吞吐吐开口问道:“祖父,大伯的事若是处理妥当了,孙儿是否可以参加后年春闱?”

他好不容易从少淮少津两兄弟的阴影下走出来,岂知又碰到大伯犯事。

裴珏放下文章,怅然应道:“炆儿,无关学问深厚,若是你去考了,极可能注定不会被录……你也要去考吗?”

裴秉盛犯了事,皇帝岂还会让尚书府的人入朝为官?即便这条罪名没有公开。

裴少炆未料到会是这样的答复,他还想着在春闱上证明自己……

风一吹来,石台上的文章被吹散,落入积水潭中,裴少炆也顾不上去捡。

好似一下子,文章写得好与坏都不重要了。

“所以,少炆你再等等,等两年之后,新的鱼鳞册造好,兴许到时是别的光景也不一定。”裴珏安慰道。

“孙儿省得了。”

裴少炆失了魂一般,回了书房,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

……

半月之后,在京都城西的旧坊基础上,兵部已改造好宝泉局,黑底牌匾是新挂上去的。

局内虽简陋了些,但铸炼的器具周全,有重兵把守,戒备森严。

兵部平日里要铸造兵器,并不缺能工巧匠,这次抽调过来铸币的,个个都是一把好手。

只有顺利把第一批银币铸造出来,银质样式得了皇帝首肯,才能开始批量铸造银币。

所以这个宝泉局只是临时的,真正的宝泉局一定会更大,工匠更多。

张尚书和裴少淮过来时,匠人们已将几枚铸造好的银币摆在桌上,供大人们取看。

匠人们用的是浇注模具的法子铸造银币,即便已经精心打磨过一遍,但银币字体纹路有些粗糙,并不算十分清晰。

且银币样式单调,除了年号几个字外,没有其他纹路。

显然,匠人们对银币的认识还停留在铜板子上,只不过换成了银。

“禀大人,这些银饼都用足了九成五的银,请大人过目。”匠头说道。

裴少淮略看了看又放下了,张尚书问:“小裴大人觉得银质尚不够好?”

裴少淮摇摇头,说道:“座师误会了,我只是觉得银饼太过简略,尚不足以防伪,或许我们还可铸造得更精致一些。”

第112章

铸造坊内,炽红的火炭不时烁动火苗,光影映在众人脸上,寒冬里亦能热出汗来,匠人们肤色黝黑,长期打铁的臂膀糙壮。

裴少淮取来另一块圆银饼,双手一折,圆饼轻易被掰弯,他言道:“白银质地轻软,铸造钱币并非越纯越好,坩埚融银后,恐怕要多添些铜水,让银饼质地更硬一些。”

想了想,又道:“亦可让白银更耐腐,延展不易断,不易包浆化黑。”

匠人们面面相觑,面上皆带有些惊讶,兴许是没想到眼前这个锦衣小郎君,十指不沾阳春水,张口却能说出铸浇的门道。至少不是什么都不懂,只会一味要求精致的年轻监官。

这些匠人打铁手艺不孬,但改行造银币,还欠些火候。

其间有个原是银匠出身的,他站在偏后,因为个子矮,只能踮脚伸头往前看,似乎有话要说,又目光怯怯。

张尚书眼尖,注意到了此人,让他出列,问道:“你有话要说?”

匠人带着些汴梁口音,口齿不太利索,但还是把话说明白了,他道:“小的祖上打银,曾见过不少的银饰……坩埚中若铜水放多了,只怕烧出来的银发黄,会被百姓当作白铜。”

这样的银币,百姓可不买账。

他又道:“所以小的想请教大人,坩埚中应当加几成铜水为好?”

其他工匠亦目光切切,他们都怕做不好这份差事被换下来,恐怕以后再没有机会能入宝泉局做事了。

张令义本以为这个问题为难到裴少淮了,正打算开口圆过去,却见裴少淮转头望过来,眼神中带些询问之意,张令义当即意会,吩咐副官将大部分匠人遣了出去,只留下数位匠头。

融铜几许影响银币成色,此事不可泄露出去,不得不慎重。

裴少淮这才说道:“诸位师傅不妨先试试一斤白银添十三钱铜,多则易暗,少则易断。”此乃后世925银的融铜比例,色泽光亮,硬度和延展性恰到好处,还不易氧化。

几位匠头听后,纷纷表决心,言说必定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