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1 / 2)

[三国]嘉年 左篱 2659 字 2023-09-09

至于再次见面,是很久之后的事了。久到岁月如刀般将记忆与现实割裂,他费了很大力气,都未能将那鞠躬尽瘁的丞相与今日这如同狐狸一般狡黠灵动的年轻人当作同一人。

在下诸葛孔明,敢问先生名讳?

司马仲达。

原是司马家的二公子。司马家乃儒学大族,诸葛亮早有耳闻,而对于这位二公子的传奇事迹,也多少了解一些,好奇心自然也就重了许多,亮有预感,今日一别,亮与仲达定有再见之日。

懿亦然。然而,急着和曹丕汇合,将郭嘉带回去的司马懿并无做多闲聊的意愿,

那,后会有期?

诸葛亮有些遗憾的点头:

好,后会有期。

说完,二人拱手告别,一向潇湘,一向秦。

第133章第133章

回禀主公,先生身上除了几处淤青和擦伤外,再无别的损伤。伤处我已为先生上完药,只要好生修养三日,就可痊愈。

好,你下去吧。

等苍术退出了大帐,侧靠在榻上的郭嘉将目光收回,转向眼前的曹操:

现在,明公可以安下心,听嘉好好谈谈正事了?

曹丕与司马懿刚将郭嘉救回来时,曹操随意夸赞了几句就将郭嘉拉到了主帐里,先前说得赏赐寸语未提。郭嘉本来以为是要就此商讨要事,哪知还未来得及开口,就被曹操抱到榻上,苍术紧随而至。他几次想开口,都被曹操射来的严厉的目光瞪得讪讪噤了声,最后只得秉持着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乖乖让苍术为他诊脉,上药,又听着曹操几次三番的询问苍术是否仅是小伤,那模样让苍术都在一遍遍并无大碍的重复中忘了曹操的威严,只剩下对关心则乱之人的无奈。

嘛,不过嫌弃归嫌弃,曹操担心他身体的样子,还是让郭嘉感到很愉悦的,即便他其实一点都不介意曹操完全不过问他的伤势,直接切入正题。

曹操将旁边小案上士兵送来的还冒着热气的米粥递给郭嘉,等郭嘉将空碗还给他,才终于如郭嘉所愿谈起正事,那么,奉孝认为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何以郭嘉早知诸葛亮是在拖延时间,还欣然配合?原因之一便是在诸葛亮企图为刘备争取时间的同时,郭嘉也想借此次机会近距离观察诸葛亮。固然,?蛸的情报网可以将诸葛亮绝大多数的生平事迹搜罗到郭嘉面前,但且不说必然会有的疏漏,就算能全部搜罗到手,也终归是间接的了解,偏差不可避免。

郭嘉用谋,与其说是谋事,不如说是谋心。局势会千变万化,但同一人的喜恶取向必然有定势可循,这正是他运筹帷幄从不出错的关键。这次在崖下恰好有如此好机会,他岂有不顺水推舟之理?一天一夜虽然不算长,但精通人心如郭嘉,这已经足够了。

依嘉看,诸葛亮是聪明人,郭嘉道,当然,这一目了然。嘉的意思其实是,他比嘉预估的,还要聪明太多。

诸葛孔明呢,绝对配得上卧龙之名。论临阵制敌,他不逊于留侯,否则不会有昔日赤壁一役,不会有今日八卦之阵;论治国韬略,他不输于管仲,否则不会有隆中三分天下,更不会如今壮士断腕的入川之举;论行军打仗,虽然他必不如项羽淮阴骁勇,但统帅三军的魄力与威势,他绝对堪当主将之任。这三点,前两点凭搜集来的情报已足以肯定,而第三点,则是这短暂的交流中郭嘉感觉到的。或许,连诸葛亮本人现在都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说到这里,郭嘉突然话锋一转:明公可知鞅君三见孝公,都说了些什么?

一见,谈南面之术,无为而治,帝道化民;二见,谈礼乐仁义,讲善修和,王道治国;三见,谈功爵耕战,严刑峻法,霸道行而秦虎视六国,天下一统。

秦虽因霸道横扫六国,却也因苛罚暴虐,匹夫一怒,天下揭竿而起。明公以为,错在鞅君行霸道否?

然大争之世,俟河之清,人寿几何?秦以一边陲小国,欲有所作为,必当行非常之术,非凡之法。霸道虽以苛民强国,却可以最快速度结束乱世。在孤看来,秦二世而亡,非亡于霸王,罪亦不在商鞅,而在始皇帝与胡亥不知,霸道可得天下,然独有王道,才可治理天下,开太平之世。

郭嘉本就生得一双清澈的眸子,在曹操说这些话时,那双墨眸中逐渐凝满光亮,热切的灼人。这让曹操不禁沉笑一声,抬手帮郭嘉把垂下的一缕青丝别到耳后:奉孝,何以这般看着孤?

本来普普通通的话,用曹操低沉的声音缓缓说出来,郭嘉顿觉心中被不轻不重的挠了一下,恼这帐中怎平白无故又热了几分:

嘉只是在想,嘉是何其幸运,才有明公狼狈为奸默契至此。

本来,郭嘉想把曹操帮他别了头发就一直留在他耳边不安分的手推开,可刚碰到人的手,他的手就被反握住移下,抚在了曹操的两掌之间。常年拿剑留下的老茧若有似无的摩挲过手背和掌心,配着曹操温热的掌心,倒也算得上舒服,所以郭嘉也没将手抽出来,心安理得的让曹操帮他暖着手,自己则将话题转回正事:

世之仁者,有大小之分。乱世中保一方太平,排斥征伐者,为小仁;而为民谋于百年,一统乱世开百年太平者,即为大仁。正如明公所说,此乃大争之世,空谈仁义,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诸葛亮乃经邦济世之才,所以他明白这个道理,也狠得下这份心。所以,在他第一次见刘备时,直截了当的讲得便是霸道之术。然而

刘玄德若用霸道,便不是刘玄德了。虽然和刘备是必然的敌人,但曹操却深知刘备的性格,也隐隐猜到了郭嘉即将的意思,所以,隆中一对,诸葛孔明讲得并非霸道,也非纯粹的王道,而是王霸杂用。以耕战强国,以仁义化民。

明公所料不差,正是如此。郭嘉轻眯起双眼,听上去,这似乎是两全之法,但却是最无用之语。中庸之道固然好,但若要耕战强国,必要重税苛民以支撑大军征伐,必要舍弃妇人之仁不择手段以最小的代价杀伤敌军,必要让世间硝烟四起战火遍野。今日与民讲诚修信,明日便于战场上兵不厌诈。如此以来,谈何以仁义化民?

这个道理,刘玄德或许明白,可他也仅止于明白这一步了。可诸葛亮那么聪明,自然明白世无两全法的道理,却仍为刘备做出了让步,选了一条他在一开始就清楚荆棘丛生的路。

于不久前的对战便可管中窥豹。本来,既然战略上已决定放弃荆州入川,只需让诸葛亮亲自坐镇阵眼摆出八卦阵与曹军周旋,甚至都不需要退敌,只需要拖延到已经预测到的地震之时。地象之变必会使曹军停战休整,自然而然就为刘备争取到了等庞统回营的时间。如果诸葛亮当真依此行事,任凭郭嘉再足智多谋,也找不到什么破解的法子破这。

可因为刘备想要报仇,想要胜利,诸葛亮修改了万无一失的阳谋,这才让本可稳坐阵中的他不得不赌上性命与郭嘉一起跌洛崖下,依靠充满变数的方法为刘备赌一线希望。

最后,郭嘉下了定论:刘备与诸葛亮作为君臣,于天下于治国,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现在,面对分歧,诸葛亮选择让步,耗尽心力为刘备向往的仁义寻找现实中的平衡点。他足够聪明,而刘备虽然心向仁义,却尚愿意听诸葛亮的话,所以暂时才没有出更大的问题,反而有如鱼得水之感。然而,平衡仅是暂时的,一旦有一天刘备执着到连诸葛亮的劝谏都听不进去,覆灭,必如期而至。

在隆中躬耕于垄亩的诸葛亮,是卧龙;今日为刘备谋算天下的诸葛亮,却仍旧是卧龙。如鱼得水,得水的是刘备,而非诸葛亮,迟早有一日,刘备反而会成为诸葛亮发挥才能最大的障碍。或许,只有等刘备死了,又托孤于诸葛亮时,才是卧龙真正睁目长吟,腾于九霄之日。

然诸葛亮出山入世,本是因为认同刘备的仁义之道,才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当诸葛亮得以最大程度展现自己的才能之时,却已是故人西辞,那时的仁世又与隆中君臣相知时的初心相差几何?世事之讽刺,正在于此。

gu903();所以,主公不必执着于一朝一夕的胜负,最关键的,是利用刘备和诸葛亮的分歧给他们留下一根刺,一根不会随着时间磨灭反而会愈来愈痛的刺。潋滟之色在郭嘉眸中聚敛,似乎他所说的并非杀人诛心的诡谋,明公心疼的关云长的死,是一个试探,也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