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后世番外三(1 / 2)

第247章后世番外三

而启朝正是大安亡国后,取而代之的那个新朝,毕竟当时的何氏皇族,已有数代不曾出现能力出众,可以为大安力挽狂澜的帝王。

三圣留下的遗泽虽然丰厚,可是现实发展正如承华大帝当年留下的告诫般,大安终究还是因为朝廷出现,或者说是积累的种种弊端,最终走向衰落与亡国。

何氏宗族能在丢了江山后,不仅没被灭族,还能被好吃好喝的供养着,正是因为当时的何氏宗族在走投无路之下,完全按照承华大帝当年留下的遗训做的结果。

正因如此,何氏宗族才会一直坚持将承华大帝留下的遗训奉为祖训,在后来安心过着低调而又无人敢欺的平淡生活。

那启朝开国皇帝的祖母,本是大安皇族的公主,在大安的传统婚姻模式已经得到颠覆性改变的大环境下,是少有的一位选择嫁入夫家的大安公主,曾对其提及正宁帝手札的事。

取大安而代之后,那本一直由后来的历任帝王继承的正宁帝手札,也被对方夺了去,何氏嫡支这边只剩下手抄本。

启朝传承不到三百年就灭亡,在那之前,帝王手札就已成为传说之物,何氏这边的手抄本也随之成为宗族的不传之秘。

只是后来的何氏宗族已经汲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不再留着祖上留下的好东西,只让有资格成为继承人,或是受宠的后辈知道那些。

而是选择对族中所有何氏血脉都公开,后来的何氏子孙,可以说都是从小接受相关教育长大。

这种做法不仅从小就为族人培养出深厚的归属感,还大幅提升了后辈的成材率,让何氏宗族变得极具凝聚力。

当然,为防消息外泄,在这些后辈的思想性格还没成熟前,何氏宗族不会直接告诉后辈,他们从小学的都是三圣与沈皇夫留给后辈的手书内容,更不会提及正宁帝手札。

何文彬会知道族里还供着连正宁帝手札在内的传承之宝,是因他在成年后,所具备的心性与能力素养,已然通过族里的考验。

不仅打小就能学习经族中历代先辈摘抄、整理加工后的内容,还能在长大成年后,有机会亲眼看到正宁帝手札等手书的全部内容。

正因知道正宁帝手札中的全部内容,他才会担心正宁帝手札真被发掘出来的事,因为在他、在他们何氏宗族看来,里面记录的某些真相,实在不易正式公开。

因为那些实在有损正宁帝本人的威严,即便其中记录的那些他与其女儿承华帝的对话,所透露的思维格局与思想观念,确实能给他们这些后辈带来莫大的启迪与教导。

何端义虽然不是学习历史的,对赵慎言这个历史名人也不陌生,毕竟对方乃是启朝大名鼎鼎权臣奸相。

启朝的开国皇帝虽然夺了大安江山,但他只是在当时的局势中,成功斗赢自己的所有对手而已,并非直接叛变,不曾对何氏皇族下手。

赵慎言就不同了,他是一位曾立下过救驾之功的启朝驸马,利用岳丈的信任,快速晋升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承丞相之位,大权在握。

得势之后,赵慎言不仅利用各种手段排除异己,诛杀功臣良将,还将人丁本就不算兴旺的启朝皇族成员给杀了大半。

还打着他妻子的名号参与到夺嫡中,即将成功之际,却突然暴毙身亡,其丧事办得十分隆重。

可是当恨之入骨的人得势后,想要开棺掘他的坟进,才发现他给后人留下的只有一座衣冠墓,数百年来,一直有人试图找到他的墓,却都未成功。

如今听说在文山市意外发掘出古墓,可能是赵慎言的墓,何端义的心情也很复杂。

毕竟与其他人只能根据各种史料推断某些历史真相不同,根据何家先祖留下的信息看,落入启朝皇帝手中的正宁帝手札原稿,极有可能就是被在当时的权势地位,已达到可只手遮天这一地步的赵慎言给盗走。

不过他还是开口道,“这件事,我会跟你祖母他们说一声,确保就算这次真能出土,也要及时收缴上去,不对外公开。”

三圣之说已然盖棺定论,实在不易再节外生枝。

正宁帝本就只在位十八年,与其女儿及曾孙女的功绩与历史地位,都高到让人无可置疑不同,对于正宁帝的圣皇之位,本就存在许多争议,甚至可以说是持续至今。

只是谁都无法否认的是,大安的兴盛,确实是从正宁开始,承华朝的繁荣昌盛,正是建立在正宁帝在位十八年打下的基础之上。

若让后世人知道,正宁帝一辈子的最大功绩,就是生了一个特别厉害的女儿,他在位期间所做的那些大事,基本都出自当时还在女扮男装的承华大帝之手,对正宁帝的声誉,绝对是个莫大的打击。

何况一个皇帝,哪怕是刚继位的新帝,竟然在治国施政上,选择听信一个年仅三岁的孩子的话,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同时,也会认为正宁帝太过废材,圣皇之誉将荡然无存。

听到父亲的话,何文彬暗自松了口气。

“也是,且不说那墓主到底是不是赵慎言,就算是,就算真能出土,历时数百年,也许那手札已经风化,说起来,还真遗憾,那可是正宁陛下的亲笔遗迹。”

何端义却摇摇头道,“若真能出土,只要保护措施得当,还真未必会风化损毁,那份原版手札的材质,以及书写的墨汁,跟族里的手抄本一样,都很特殊,完全可以做到历经千年而不腐。”

何氏后人一直有个疑问,就是不知正宁帝是出于什么心态,在写下那本手札后,不仅没在后销毁,或是带到地下,而是交给自己的曾孙女,也就是中正帝继承。

只是随着正宁帝驾崩,这个疑问注定不会有人给出准确的解答。

因父子二人的这番对话,使得何文彬在前往文山市与老师汇合,以助手身份做各种准备工作时,仍有些沉重,不像郑杰那般欢欣雀跃。

“文彬,你怎么回事啊?咱们难得能有机会遇上这等盛事,说不定就是亲眼见证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你竟然能做到无动于衷?”

何文彬微笑着解释道,“正因事关重大,我们才不能掉以轻心,争取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出错,不给老师拖后腿。”

无意间从后路过,将两人的对话听在耳中的黄教授很高兴。

“这次的工作,上面特别重视,确实不容出错,还是文彬的性格踏实,小郑,你可要多学着些,等到工作结束后,你们想怎么高兴庆祝都行。”

二人连忙态度恭敬地应下后,郑杰好奇地问道。

“老师,您是说,这次考古工作,连官府那边也很重视?是不是已经可以确定是赵慎言的真墓了?”

黄教授略显矜持地点头道,“根据目前已出土的封石碑文看,极有可能,不过外层封壁太过厚实,到底是不是,还有待进一步的发掘与考证。”

黄教授离开后,郑杰小声对好友道,“老师还瞒着呢,我敢说,会在自己的墓外筑上一层又一层封壁的人,除了那个自知罪孽深重,仇家众多的赵慎言,别无他人。”

这也正是赵慎言死后,会特意布下一座空墓故作悬疑,迷惑世人的原因。

何文彬也知道,根据目前留下的已知线索看,基本可以确定是赵慎言,只是目前尚未有可以直接肯定的明确证据。

发掘工作持续进行,几天后,终于成功打到墓道时,众人首先看到的便是倒一地的十数具遗骸。

见多识广、经验丰富的历史考古学家们都知道,这些应该都是为保住这座大墓的秘密,而在当年被灭口的人。

共同负责发掘这座大墓的另一位专家,武教授忍不住感慨道。

“所以说,就凭正宁帝当年不惜以身作则,率先身体力行地实施简葬,没有伤害到任何人,就可谓是功德无量。”

他手下的一名研究员开玩笑道,“教授,要是后来的这些王公贵族们,也都像三圣朝到大安末期的那些王公大臣们一般,纷纷效仿三圣,我们这些搞考古研究的人,可就没活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