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们的死后生活 完结+番外》TXT全集下载_268(1 / 2)

汉章帝刘炟:“阿弥陀佛,聚散皆是缘。他们活该。”桓灵都是什么玩意啊。

刘裕:“你知道他们嘲笑我展示给他们看的农具吗?”

我宁可去和朱元璋谈一谈种地小窍门,也不愿意想起这些不肖子孙。

救不出来的不必管,好孩子不用人搭救,刘义庆不就很好吗。

宇文邕:“正是如此。”我给他留给什么样的天下?他拿什么回报我?不勤政就滚吧,毁窝心血。再生一个儿子可比再打下一个天下容易的多。

陈蒨想起陈叔宝,嗯,一点都不想想。对面宇文邕的儿子不成气候,我熬了这么多年,就在等一个机会,对面出现昏君的机会。机会终于出现了……一起出现了,全让杨坚捡了便宜。

高殷:“我我,我爹就,就,救不出来。”他生前非常畏惧父亲,曾经高洋叫他亲手杀人,砍了几下没把人头砍下来,就被狠狠的抽了几鞭子,吓成口吃。后来也想过把他救出来,苦于无计可施,只好抽空为他诵经祈福。至于叔叔们,连诵经祈福都不必了。

吴瑜想过去问李旦,他对李隆基的感情应该比较深,可是……他不敢对武曌隐瞒,告诉他就等于告诉了武曌,然后唐朝就都知道了。听说在北宋期间,唐宋两家的关系还不错,虽然当时宋朝的国土就小的很多,但还算有实力,一直要等到南宋时期,才彻底归为弱小无助,被他们看不起。自己这边呢,赵煦虽然活跃,实力不错,却和赵佶势不两立,只有赵昚是真心实意的帮忙。臣子之中呢,韩世忠、刘錡都心怀不满,武将惜岳飞之死,文臣怨皇帝重用秦桧,只有虞允文的态度含糊,似乎还有一点要帮忙的意思。

“我觉得,好像姚崇、刘宴、张九龄、贺知章、张巡、李杜他们还在维护唐玄宗的名声。”

赵昚点了点头:“确实如此。昏王身边总有忠臣。但我问过,他们无意搭救李隆基,只想维护他前半生的名声。”

翰林院中,武媚娘把任务安排下去:“给张居正做传。可以开始写明朝亡于兼并引发的流民,根源就是没坚持张居正的遏兼并、管教育。”

李弘:“娘,您怎么知道会这样?”他还是相信冥冥之中有一本账册,写着人世间将来会发生的事。

武曌哈哈一笑:“哪一个朝代不是?”她还是喜欢读历史,偶尔被蠢货气到。凡事有人谋反,挑头的那个肯定有钱,有点势力,有点野心,要么是官员乡绅,要么是盐商流寇,然后招兵买马振臂一呼。能被呼来的这数以万计的人,才是流民。“张居正现在在哪里?我很想跟他聊一聊。他要是能到我这里来,我情愿把这学士的位置,拱手奉赠。”学士的位置不是只有一个~有三个名额,另外两个她可以自己提交推荐的人选。

狄仁杰就再三拒绝了这个位置,实在不想每天看到武则天,那样的生活不轻松愉快。别人还盯着翰林院这个位置,她却已经看好了另一个更好、更能施展拳脚的地方。

现在各地的学院、书院如雨后春笋,屡禁不止,阎君采取的方略和张居正一样,就是禁止。结果也一样,禁止不了,他们改头换面叫读书会、叫学习心得分享,继续传播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些人虽然古板,但和那六百人一样,在道德上毫无瑕疵。其实引导风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开科举,考什么,学子就学什么,采用哪种思想的士人,他们就把自己改头换面塑造中某种思想。但这不是不行嘛。各地开办官学还是可行的。

李适:“您甭想了,阎君已经定下位置,只等着他点头同意。”

“可以兼任嘛。”武曌想了想:“他既然不惜把自己累死,到了现在,累也累不死,正好尽情工作。看看阿荣,茶叶和瓷器生意做到最大,周边六国他都经手,一边筹备建国,又回来复考了判官,工作了六年无一次纰漏,还利用工作间歇,撰写了版本法律。又快要说服阎君,允许匠作监直接卖火炮给私人在外建国,建立秩序。这多干练。”

遥想当年,忙朝政忙的顾不上和李治睡觉,我真有点惭愧。

李妙儿应声扑倒在席子上,抱着她的腿:“娘啊饶了我吧。”

“没让你学。”

她立刻爬了起来。

……

阎君们现在为刘邦的事都要开始一起揪头发了。

殿前放着一只又胖又大的烤骆驼,还有手抓饭和杏仁的香气,不知道在腹腔内填充了什么。

刘邦他到底抓住了怎样的漏洞?

他怎么能绕过地府的限制,去别的地方投胎,却依然保持记忆回来?

那种能保护记忆去投胎的药,偶尔有私下交易的情况,但在回来之后必须在三生石上照一照,用三生石做药引,才能回忆起投胎前的事,如果没照过是想不起来的。

就算他能花钱或是从自己的子孙后代手里弄到一瓶药,能去外国花钱打点了投胎,那么投胎回来之后就是个普普通通的魂魄。外国的地府经常抓刚死来的鬼魂服劳役或是当做奴隶,他是怎么摆脱这种事,维持自己的体面,最终不远千里的来到中国地府,又准确无误的照了照三生石,想起自己是谁。

“现在作为刘邦这个身份就半被消除了,以后他在去投胎时,要不要清算刘邦这个身份的功过,就成了一个问题。我们虽然压根没打算清算这件事,但他这样自己销去身份,有点过分。”

“如果说这是巧合,我就把这只骆驼吃下去!”

地府的秩序中肯定有某种漏洞被他利用了!被利用的或许不只是一个地府的漏洞,不知道刘邦去过多少地府,深入研究了多少法律中的漏洞。阎君们相信别的地府的漏洞更多。

嬴政:“不要因为他送了一只烤骆驼,就认为他投胎去了产骆驼的西域诸国。”他说的话做的事都不可信。

李世民举起新定做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来一杯吗?”没错,我又头疼了。不过这次是改良过的配方,好喝不苦。

阎君们嘴上说着:“我还没头疼。”

“只是想尝尝。”

“这是那个著名的秘方啊。”

诚实的各自喝了一杯进去。

入口微甜,有点金桔的香气,喝进去只觉得清爽,清气上升,心里淤积的矫诏如枯苗遇春雨,稍有缓解,与此同时,还有淡淡的回甘。

“这是什么?”

“金桔薄荷百花酿。用白玉承露盘在山顶上收集的无根水来浸泡。”李世民淡淡的炫耀:“内子亲手准备的。”

不费劲,晚上拿几个白玉盘放到山顶上,早上拿壶和漏斗收集起来,然后浸泡一夜即可。

单身的阎君表示羡慕,不单身的阎君也有一点羡慕,从桌子下面拿出一盒海椒拌青芒果、薄荷糕,继续头疼。

海外传入的辣椒,就简单的名为海椒,和胡麻一样的命名方式,连原产地都标出来。南方的鬼带来的新鲜的食用方式,酸酸脆脆的青芒果,还有研的极细的红红海椒粉,加上一点点盐。有些老鬼一吃,爱到坐在芒果树下等着结果。不爱吃的拿着刷子去刷舌头。

“我觉得还是这个。”一位阎君拿出一把山核桃,单手抓住俩,使劲一攥,捏碎:“这个让人心里头更舒坦。”

他们正在分享解压方式。

张居正心灰意冷的走到阎君殿门口,不惜名声的万丈豪情都被死后眼见的一幕幕打乱了。往里看了一眼,顿时精神起来:(⊙_⊙)???我现在对于阴间的政治制度非常感兴趣!十殿阎君为什么只有九位,还是坐在一起的?人间传说是每殿阎王负责的项目不同,一位负责询问定罪,一位负责复核,一位负责定下去哪个地狱……还有人负责决定某个鬼魂投胎去谁家。

作为丞相他根本不相信这种事!全国每天多少人死生?死去的人都要由黑白无常捉走?那地府得有以十万计的黑白无常分布在各州城府县。每天死生的人以万计,都由一位阎君或是几个判官亲自审核?这是应该的,人间所有判处死刑的案件也要由皇帝亲自过目。每天出生的人也以万计,难道谁投胎去谁家,都要由人亲自制定?恕我直言,这效率不是很高,也不算公正。

张居正就不相信国家和人的命运都是注定的,有人在阴间的小账本上写好了谁生谁死,那太荒谬。

在见面以及简单的了解之后,明白了,采取的是洪武一朝的制度——皇帝兼任丞相的工作,从根源上杜绝权相。现在的制度算不上精巧,也不省力,但行之有效。只不过唯一能保证这种制度延续的,只有皇帝不变质。

我的皇帝就变了。

阎君:“你先了解一下地府的状况,我们想对你委以重任。”

“但要你自己来猜一猜,是什么事项。”

“嗯……现在有两个大难题,但不论你发现了哪一个,将来的位置已经定下了。”

得用明朝的鬼来管理明朝的鬼,朝代不同那么他们之间不能互相理解。

张居正微微诧异:“冥君如此诙谐,好。”

我非常善于发现社会问题:“给我一年时间。”

你们觉得地府可能有两大难题,我不确定我能发现多少个。

……

这一年时间里,李太后在张居正去世后不问朝政,回到内宫中。

文人认为既然张居正长得英俊,那他肯定和年少守寡的太后有事,双方私会一定是有地道。

李太后再次干预朝政,是劝皇帝放了努尔哈赤,他是父兄都在为明军引路时被明军不甚击杀,咱们因为他鸣冤就抓他入狱,这不好。放回去了~

……

张居正仅对地府观察了半年,就提交了一封调查报告。有些事情做,倒是让心里好受一些。

第一,现在百家争鸣就是混乱。官方必须倡导并使用某一学派的思想,最好能区分等级。杨慎等人创造一种新学派,并在受人推崇。

第二,无为而治不适合现在的地府,各地的书院需要加强管制。

第三,现在的会馆凝聚了乡党,互相隐匿,争强好斗闭门比武来决定某些事,并有默契的回避官府。

第四,人们致力于寻找谁才是兰陵笑笑生,数十万人涉入其中,互相揣测。

第五,各地鬼门只是鬼门,不是鬼门关,需要设为关隘,征收进出的赋税并加强管制。

第六,有明显的以火药弹冒名为烟花爆竹走私入境的情况发生。

第七,官员拉帮结派、拉拔亲族的事情不可避免。但太史台、太学、翰林院等教化民众的部门中,存在明显的党争,主要分为‘皇帝至上’和‘神仙至上’、以及对‘三从四德’的同异两党这四个部分。

张居正稍稍有点高兴,半是为了自己果然找到不只两个问题,半是为了延绵两千多年的阴间竟然只有这些少少的问题,真好。

“我观察了半年,阴间如今的问题,仅此而已。”

阎君面面相觑,十分难过:“这么多啊”

“别人为什么不报告上来?”

“这些问题都有人提及过,也派人去管了”

“会馆是什么?”

张居正:“会馆是万历年间才出现的,原本是各地举子进京赶考,同乡聚会帮助之处。”

阎君们有点丧:“哦……我们就准备让你就任太学,整治所有民间私设的书院。”

张居正:很好!我要把教育改革坚持到底!人的问题都是教育问题!

第386章搬家+学派

朱厚熜穿着旧道袍,头发披散着也没人给他梳,他自己试过截一段锦带系住头发,那样长长会滑落,又很不舒服。屋中有头绳和发簪,一切需要的东西都有,唯独没有人服侍。

原本方皇后给他梳头,后来夫妻吵架,她就束手旁观,试图僭越,以此逼迫皇帝低头道歉,说些软话。嘉靖皇帝坚决拒绝,等着皇后来道歉。

祖宗们的态度很简单:你不管朝政,我们也不管你。

朱载垕自己倒是把自己照顾的不错,他以前时常溜到宫外,还知道很多东西的市场价,除了自己学着做果馅饼之外,低调的就好像没这个人一样。

朱厚熜原本指望他无师自通学会孝顺和亲近父亲,失败了。

只给好儿子和明君帮忙,这似乎是帝镇中默认的自然法,不需要沟通,人们已经不约而同的这么做。换句话说,谁让祖宗舒坦,祖宗就让谁好过。这种简单方便的思维不需要被总结为法律。

“别墨迹!都搬进去。自己修造的房屋,就和打下的基础一样,不论什么样都得自己承受。今天之内,还有谁没搬进去,朕烧了他的房子!”

在朱元璋的暴力压迫下,所有人都搬到新修好的奉天殿中居住。

朱见深轻轻推了推房柱,在屋里推房柱倒不会摇晃,只有在外面用力踹才回到摇晃:“我我我,我害怕。”

祖母心疼的抱住了小胖子:“没事,你的运气一向不坏。”

万贞儿也小声说:“咱们将拔步床搬进去,贴着墙放着,即便要塌,也能挡一挡。”柱子能稍微支撑一下。

朱祁镇以前就有点扭曲,现在更觉得自己是愤世嫉俗,其实是报复社会:“这房子要是真塌了,反倒好笑。”太好笑了,把我们都埋在下面,古往今来所有的皇帝都会嘲笑太*祖。我们明朝多可笑啊,逼着子孙后代,耗费百年时间修造一间破房子,又逼着我们住进去,最后一坍塌,呵。

朱高炽抱着个枕头,站在门口若有所思:“这房子摇摇晃晃,却是我们亲手搭建的。我想以太*祖的深谋远虑,细致入微,一定是想要教我们什么道理,这和参禅打坐是一样的。”

朱瞻基:“爹说得对!为什么不盖别的房子,偏偏要盖奉天殿呢?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再次朝贺设宴,都在奉天殿。”

朱祁钰做恍然大悟状:“啊!祖父和父亲这样一讲,我明白了!太*祖的意思是叫我们不忘旧事,砥砺前行。”

朱高炽握拳做斗志昂扬:“所以说,祖父是让我们记住,人间的天下就和这奉天殿一样,天下兴衰,由皇帝亲手搭建,所有的敷衍了事、疏忽大意凑在一起,就会摇摇欲坠,反噬自身。反之,如果我们用心学习,事事谨慎小心,投入全部的心力,宫殿才能固若金汤,千秋万代永不倒塌。”

朱瞻基连连点头:“现在潜下心来,反思自己生前的功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到将来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