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2-4周!”杨为霖的答案显然与华可镜的预期相去甚远,“我听说医学界有人曾经持续昏迷了39年!”
“嗯,确有其事,不仅仅是39年,在不久的将来他还会持续刷新人类的昏迷记录,因为他可能永远都醒不过来了。”杨为霖一脸慎重地接着解释,“休眠时间持续太久,就会陷入昏迷状态,这很危险。”
“休眠和昏迷是两码事,我们的睡眠有两种类型,做梦时的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而非快速眼动睡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当我们熬夜看片上床之后,你想要的其实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因为非快速眼动睡眠能够给我们的身体补充能量。我们不能长期缺乏这种类型的睡眠,大多数动物也是如此。”
“所以,休眠时期人体必须达到这样的睡眠标准?”
“可以这样说。”
“感谢杨主任为我解惑。”
……
又与华可镜聊了一会儿,杨为霖笑了笑:“怎么,华总对人体低温休眠项目感兴趣?”
“确实有点兴趣。”华可镜直言不讳,“但这个项目还有点超前,我们将来有机会了再慢慢聊。”
“好啊……”
“今天时间不早了,我们就先告辞了。”
“好的,期待华总再次莅临。”
杨为霖笑着点点头,华可镜也起身道别。
又寒暄了几句,华可镜便离开了沪上生科院,结束了今天的参访。
……
之所以提到了星际旅行的休眠技术,是因为这确实是华可镜迫切需要突破的技术难题。
先不说是为了拯救大师公输子,必须飞向银河系核心这么艰巨的任务。
就先畅想一下几光年左右的恒星际太空旅行,那也绝对是一个无比漫长且枯燥的过程。
为保证宇航员的正常生存,足够的食物、饮水和氧气是必不可少的,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排泄的废物也会逐渐增多。
而宇宙飞船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既要保证有足够的动力,又要保证有足够的必需品,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类探索遥远太空的进程。
如果宇宙飞船进入指定的轨道后,宇航员就进入深度休眠状态。
于是原本大量的维生资源便可替换为燃料推进剂。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运载效率,让宇宙飞船的最终航速再上一个平台,甚至还有可能在时间线上大幅延长宇航员的寿命。
PS:宇航员在实际苏醒状态下的寿命总和,大概率是会变短的,所以延长的只是时间尺度上的寿命。
活得久+飞得快,这便使恒星际旅行成为了可能。
在这次的参访过程中,虽然杨为霖给出的结论还远远不够理想,但华可镜却并未感到失望。
低温休眠技术,至少在理论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
即使还存在很多具体的问题,华可镜也有信心通过专属虚拟世界中的【科学研究院】来逐一攻破。
当然,将技术应用从虚幻变成现实的过程,还是需要与众多先进的生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进行深度的合作。
可以预见,这项工作就像建造太空城市一样费钱费力费时间。
但却必然要去做!
因为如果搞不定休眠技术,华可镜绝对无法活着抵达银心。
先不说目前人类的宇航速度,还根本就连光速的边都沾不上。
就算勉强接近光速尺度,那可是两万六千光年的距离啊!
就是带上千年王八万年龟,怕是也得死在路上去。
……
致敬一路相伴的每一位朋友,衷心感谢你们的支持!
()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