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一谈,柳立成还将老陈头也邀请去了。毕竟,他见多识广,而且常年在外头跑,消息也灵通些。
对此,柳明月是抱支持的态度,她是女子,天然地就不可能融入到村里头的决策群体。未来等政策再好些,农村里也只有妇女主任能蹭个位置,话语权却并不会有多少。如果老陈头能够融入柳家村,以他的能力和见识,能够给村里更多的东西。
至于所谓的共产以及公社都是要等几年后才会有成熟的理论面世并且在农村推广,如今他们这一片倒是还没收到消息。
“这事儿还不着急,等政策明了了,肯定会第一时间下发文件的,到时候再做打算不迟。”老陈头很是淡定,“这一次我去省城,托了朋友问了,日后我们村里头的这个酒坊出的酒,他全部都收。”
老陈头的话音刚落,大家都喜笑颜开,这绝对是个好消息。如今不过是初创阶段,就连后头的销路都想好了,大家不得不佩服老陈头的先见之明。说起来按着这个规模,前几年的出产估计也没有多少,老陈头只找了一个人就给包圆了。若是日后稳定了出产量,一个人吃不下了,再找一个倒也不难的。
酒毕竟是好东西,包装档次再高点,送礼也拿得出手,何愁没有销路。
心急些的人马上追问细节,从酒的包装、运输到价格,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都问清楚了。越说大家越心安,毕竟,等酒卖出去了,那这就是实打实的钱。能给村里头找到一条新的来钱的路子,自然都是高兴的。
刚想感谢,老陈头自己倒是谦虚了:“这不是还有我家的一点份子,再说了,村里头的人都是明月的亲戚,无需分得这么清楚的。”他不好居功,只是推脱着:“这酒坊的经营还是得靠大家,尤其是村长,我不擅长这些。”
他其实也不想干涉太多,显现自己的能力其实容易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闷声发大财比较适合他以及如今家里的这个情况。
柳立成见他这个样子,便转移话题,将村里头的酒坊的进度告知了座上的人,“等建好了房子,接下来正好就是农闲,人手都能投入到这里头来。冬日里温度不够,建房的时候火墙什么的都是设计好的,估计还得几个人看着酒窖。”
“年纪大些的也无妨,毕竟只是看着壁炉而已。”柳立成的爹柳正保说到,他虽然把村长的位置给了儿子,可说到底,这个村里头,他才是话语权最重的那个人,威望在那儿,谁能不给面子。
不过他的话也在理,柳立成已经在脑海里头盘算着那些人合适了。这酒坊是村里共有的,可这些不紧要的位置上,能安排的人也多,他得照顾着些。
很多时候平衡很重要,柳立成在这方面从来没有让大家失望过,柳正保自然是没有继续问。他反而提起了其他事儿,“我想着你们屋子后头那个池塘该好好用起来,日后还能多一样桑葚酒。”
说起来这也是一养生圣品,只是如今名声不显罢了,且桑葚价贱,大家可能也觉得不上台面。
老陈头倒是没觉得,他点点头,“如此也好,到时候出酒了再让他自己选,若是销不出去,村里头的人分一分,好歹也算是尝尝鲜了。”若是反馈不好,再调整就是了,这一点他看得挺开。
至于包装的问题,他也一并给解决了。村里头没有这个条件,自然还是让对方想办法,虽然价格上会欠缺些,不过老陈头觉得还是老老实实赚些辛苦钱要实在些,树大招风,若是真叫柳家村的人生产出什么高档的酒品,只怕引来的觊觎也不会少。
这个道理不用他说,座上的这些老狐狸也是明白的。
很快他们就商量出了章程,柳立成还将老陈头邀回家去吃了顿酒,提到自己的小舅子时,他感慨万千。老陈头已经将关系给到徐志明,他也是个能干的,隔天就带着镇上的文件去领了一台脱粒机回来,镇上多了个作坊,秋收后的收粮工作也顺利很多。
柳明月都让老陈头带着两袋米去脱粒,得了白花花的新米,做了一顿腊肉闷饭,糯香的米饭,粉粉的香芋加上咸香的腊肉,简直完美。难得高兴,柳明月还给他们用野果子榨了果汁。
陈梓淳自从上回落水后就有些胆怯,怕水,也不爱往外头跑了,柳明月做什么都带着她,像个小跟班儿,倒也挺和乐的。
再过两日,家里三个女孩儿就要去上学了,柳明月也忙得很。书包课本这些自然是已经准备好了,还从省城买了一大扎铅笔,本子也是不缺的,估计得用到毕业去。
不过上学了,该注意的还得注意,总不能用些比镇上的孩子还要好许多的东西吧。再加上马上就要入冬了,天气冷了以后,保暖也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先前已经织好了毛衣,如今得准备外面穿的袄子。
柳明月在已经做好的衣服上绣花,三人各是不同,叫原本有些排斥上学的陈梓澜都着手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等去学校看了,再了解了环境和各方面的事儿之后,老陈头特意托人带了三个保温的饭盒,还是舶来货呢,要不是有关系别想能买到。这是为了给她们中午的时候吃饭准备的,听闻学校是没有食堂,不提供饭食的。
至于这饭食,就往简单的准备就成了,家里不缺肉不缺菜,秦嫂一个人都能给备完了。当然了,为了不打眼,还是会收敛着来。
“这午饭嘛,就将就着这么吃,等过段时间再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天冷的话,带饭也不实际,柳明月想着是不是可以做好了再送过去,就是累些。
不过,她想到了佟烈那天骑来的单车,这个倒是可以考虑一下。反正镇上不是特别远,骑单车的话,总比日日用已经给了村里的马车要强,虽然大家也不会说什么。
☆、二十章
柳明月跟着老陈头一起送三个孩子,马车里还有村长家的两个孩子,柳豆以及柳春燕,而柳至坤以及柳星他们那些男孩子,在小祥的马车上。
对着自家的三个孩子,她殷切地将说了又说的话再次拿出来:“到了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读书,别的事儿不要多管,也不要参与。读书才是正经的,日后若是世道好了,自然有你们的去处。”
按照她记忆里头的时间线走,眼前这几个姑娘到了特殊时期,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姑娘罢了。多认识几个字,好歹能把人安排到镇上来,或者在村里头安排相对轻松些的工作,不至于要去种田为生。
想到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过的日子,柳明月自己都受不了,何况是眼前这娇滴滴的女孩子。
而这话她说了无数次,陈梓湘她们几个都听腻了。豆子还好,态度端正地点头,陈梓湘也笑着答应,就是陈梓澜,差点儿没翻白眼。
柳明月也不管她,嘱咐道:“中午吃完饭可以在课室里头休息会儿,下午陈叔会在门口等你们,不许贪玩,到点儿乖乖出来,不要让人担心,知道吗?!”她郑重其事,像是看着小鸡出去扑腾的老母鸡一样,有说不完的话。
都是同村的孩子,其他人她也是一样嘱咐了,生怕她们贪玩。要不是不再一辆马车,柳明月还想去抓着团团他们嘱咐一番,好歹要他们多照顾这些女孩子。
这一次能有这么些个孩子去上学,柳明月也挺吃惊的。柳立成是村长,见识还是有的,所以团团圆圆能去她不奇怪,但是其他的这些个孩子家境也并不是特别好,却能如此上心,柳明月也是高兴的,还给他们都送了些本子铅笔,算是一点小心意。
其实柳明月也不过是二十出头的年纪,要不是真的关心这些孩子,因为过去的记忆而如同惊弓之鸟般,确实应该心大些。
比如其他人的父母,顶天了就是把人送上马车,要不是有了这马车,估计还可能让他们自己步行去上学。边上的柳春燕看着柳明月的眼里有一丝丝的濡慕,她娘可没这耐心跟自己娓娓道来,忙起来也不爱管她,都是放养。
今日一早起来给他们塞了几个包子当午饭,也不管其他的,甚至都没把她送出门。柳春燕跟着哥哥柳至坤到柳明月处时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可这会儿看着柳明月这个样子对陈梓湘她们,倒是忍不住心生羡慕。
算起来柳明月是她的堂姑,往常她跟着哥哥去找陈梓旻他们玩儿的时候,就已经察觉出了两家人的不同。这会儿开始上学,更是感觉有天壤之别。
她的本子和笔都是柳明月送的,穿的是原来的灰扑扑的衣服,东西都用小布头拼成的袋子装着,妥妥一个农村娃娃的形象。可陈梓湘她们完全不同,衣服是新的,书包是新的,鞋子也是新的,甚至,连豆子都是一样的装备。
有那么一瞬间,柳春燕觉得自己被一个名叫嫉妒的人上了身。
天马行空地想着各种,却耐不住马车往前走着,很快就来到了位于银柳镇边上的公立学校。镇上一共办了三所学校,这所位于镇西的集小学初中于一体的学校,就是专门面向附近的几个村招生。
柳明月也没有逗留,等他们下了车进了学校,她便跟老陈头回去了,而小祥还要去镇上一趟,得给村里头的人送些东西到杂货铺去。这段时间村里头的人存了不少的山货,都已经晒干处理好了。
如今镇上有了一家供销社,杂货铺的生意有了一定的影响,不过到底是树大根深,倒也不至于说关门倒闭。
小祥把东西卸下车之后,称重领钱,顺带跟掌柜的打听,“听说过些日子你们这铺子要改了,就不收这些东西了?”他也是替村里头的人问的,“要不您给张单子,看看还收什么东西,我们也好照单子给送过来。”
要不然的话,白白浪费了功夫,弄好了又卖不出去,不是抓瞎了。
不过小祥已经跟老陈头打听过了,省城也是准备建一个国营的百货大楼,日后私人的这些店铺肯定受影响。老陈头的那些朋友们其实有很多路子,其中有些人其实有自己的靠山,消息也灵通,也知道得多些。
这样的事儿其他人可能不会直接问,但小祥觉得无所谓,他不喜欢供销社,尤其是柳大姑带着佟家人来了之后。
那佟家的大儿子不就是把控着供销社,小祥就不喜欢去,上赶着去给人家机会为难自己,反正这镇上也不是只有这一个途径。
再说了,哪怕这杂货铺子不开了,只能去卖给供销社,小祥觉得再拉个兄弟一起来,自己不出面也是可以的。这供销社是公家的地方,也不是他一个人能说了算的,还是要按照流程做事。
那杂货铺的掌柜也跟小祥是熟识了,从柳明月买东西到现在,小祥常常来送东西,打交道多了,自然就了解了彼此的性情。
他笑着摇摇头,“我们小东家已经打算把这家业都捐给国家了,说是要支持国家的建设。日后这铺子还不定能开下去,左右这镇上已经有了供销社,大家买东西也不难的。”说着,他很是感慨地跟小祥说道:“说不定还得回来住呢。”
说起来这杂货铺的老东家也是银柳镇的人,生意遍布整个省,后来战乱避祸,送了儿子去国外,生意一直是下头的人管着。如今老东家去世了,建国的消息刚刚传出去,小东家便回来了。
若是捐出去了所有的家产,小东家不出国的话,就只能回到银柳镇来了。
小祥笑着说道:“那可巧了,我们也是从省城回来的,说实话,这银柳镇还是不错的。”镇长的任命下来了,是个风评不错的人,这就意味着,任期内,齐码接下来的六年都是会很稳的。
这些他不懂,可在家的时候听着柳明月和老陈头讨论,多多少少受些熏陶,见识也非一般人能比的。接下来他就要为醋坊的事儿忙活了,小祥尽管不喜欢,却也不想辜负了他们的一番好意。
说到银柳镇,掌柜的也是笑意满满,“我知道你们回村里定居了,看着日子过得也挺好。我们小东家只怕不行,在国外呆久了,这乡下的生活可适应不来。”
想到他们小东家每日吃的那些面包鸡蛋还有带血的肉,掌柜就紧皱眉头,只差没愁死。若是来了这银柳镇,上哪儿去给他找那新鲜的牛肉?!而且,小东家也指不定适应的了,毕竟,在省城都被嫌弃成那样。
老掌柜估计小东家还是得出国去。
小祥不可置否,耸了耸肩,接过他给的钱就上了马车。他还得去木匠铺给柳明月拿东西,完事儿了之后还得去一趟邮局,最后还要去看看徐志明。估计忙完这些,也到接孩子们回家的时间了。
他们都打算好了,反正都是小孩子,年纪不大,身形都瘦弱,便是挤一挤,也能回去,不用每日都两辆车来接,影响不好。到底这附近都是熟识,若是待遇太好了,只怕有人又该有闲话了。
原本常来常往的,他偶尔还会给柳大姑送些东西去,自从上回柳大姑在柳明月处得了个没脸,再叫族老们说了一通,两家人有日子没有联系来往了。
小祥是巴不得断了这门亲事,在他看来,这绝对是拖后腿的那种糟心亲戚。不过柳明月不会明说,他自然也就当作是不知道,慢慢断了往来就好了。
在镇上兜兜转转,好容易忙完所有的事儿,将领回来的东西都放到车顶上去,然后叫了仨男娃跟他一起坐在车辕上,剩下的挤在车厢里头,倒也还算凑合。等回了家,迎接陈梓湘几个的就是陈梓淳和陈梓旻的热情,还有丰盛的晚饭。
“别说,还是姨有先见之明,这学校有饭堂,可就是帮着蒸热,提供一个地方叫大家吃了午休而已。”陈梓湘帮忙摆碗筷,顺便跟他们说说学校的情况,“不过老师是好的,听说教我们的老先生博闻强识,是很厉害的人呢。”
她自己看那先生也比从前请到家里头来的那位强,不过她没机会跟着学,也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差别。
陈梓湘的情绪是高昂的,从前她在陈家的时候不受重视,学习的机会都靠自己争取,多是女子该学的东西。如今能正儿八经地外出求学,她很珍惜这个机会。所以即使当时先生排位置的时候把她拎到最后,也没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