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903();发完之后,他开始下载自己的论,再打印个几十份,准备见到朋友就散发一份。
请朋友们品鉴品鉴。
等他打印好论,再点开朋友圈,已经有十几位朋友给自己的朋友圈点赞,其中好几个在科研单位上班的,更是在下面狂呼牛逼。一个P.R.B着实把这些人震慑住,不懂的可能就是点个赞,懂的才明白这篇论的份量。换成任何一位研究员,至少都要升副高的。
看着这些吹嘘,杜恪心情大好,立刻做出决定,以后每一篇论发表,都要拍下来发一次朋友圈。
“人生啊”
陶勋也看到了杜恪的朋友圈,他眼睛一亮,将图片保存下来,再自己发一次朋友圈,并配上字:“学生的论发了P.R.B,很欣慰!”
没过两分钟,杜恪就过来给他点了个赞。
首都水木大学,薛忠坤院士像往常一样,坐在副校长办公室里阅读电子邮件,点开之后,找到一封物理评论B发来的邮件。
作为物理领域的大牛,他同时也是物理评论B的编委,要负责论审核的。
“邀约稿件吗。”点开论,薛忠坤院士看了一眼论的状态,作为编委他很明白约稿的论,一般都是圈子里大牛的论。
只是看了英标题后,他又看到论的署名:“DuKe?”
这有点像中名字,又有点英的味道,英中公爵的拼写就是“Duke”。随即薛忠坤院士,又看到第二作者“TaoXun”,这让他确定,这就是一篇国人发表的论。当然也有可能是台人或者港人发表的,就连大马、狮城那边,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概率比较低。
“DuKe,应该是姓杜,具体是国内哪位?”他回忆自己认识的物理届同僚,姓杜的有不少,但是没有一个叫杜恪、杜克或者杜科的。
想不到,便看通讯地址,上面写的是庐州杜恪新能源有限公司,薛忠坤从未听过,他甚至搜索了一下,依然没有相关提示。
既然弄不清楚作者是谁,他也就不管了,先看内容再说。
论不算长,也就六千字的标准,薛忠坤作为海归学者,英自然流畅,阅读起来一点困难都没有。很快他就把论从头看到尾,双眼不由得亮起来,理论相当新颖,而且对理论的验证也非常精妙。专攻物理学几十年,薛忠坤对论的描述稍作思考,就有了全局的洞察。
毫无疑问,这篇论肯定过。
不过他已经不关心这一点,而是查找电子流理论相关论没有费时间,在论结尾的引用名单中,就有杜恪自己的发表的前四篇论。
薛忠坤直接找出来,一篇一篇阅读。
gu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