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剧,大制作,主旋律,演技也放在那里,完全符合敦煌奖作为国内电视剧届最高奖的要求。
登录洋葱小号,一段时间没上,信息通知不少,还有找他写软文的,两百块一篇正面剧评,把庄奇扬看的哭笑不得。
他的小号是开来给迟念的《富江》写剧评的,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写了一篇。
因为是小号,没什么顾忌顾忌,写起来端是洋洋洒洒,笔力充沛,字字生花,兼之是编剧出身,干货不少,分析起来丝丝入扣,为此吸了一波观剧粉丝的关注。
打开《汉武故事》条目,评分8.5,庄奇扬不以为意,他习惯了,他写出来的剧本,大多数都在高分区待着。
跑到长评区去看长篇剧评,他很好奇那几个年轻人拍戏时的那些小设计有没有被人注意到,如果没有他不介意写一篇讲讲。
长篇剧评很多,良莠不齐,有些高赞多转的文字在庄奇扬看来写的相当不知所谓。
耐住性子继续看,终于找到一篇。
《棠棣花落,青春远去》
副标题:记《汉武》中的那些年轻人
我想今晚有很多人都觉得有些惆怅,让大家惊艳的少年时代结束了。
刘彻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天子,要去开启属于他的不世伟业,壮阔的帝国史诗将会被谱写。
毕竟朝堂天下,帝王将相才是《汉武》真正要讲的故事,也是观众所想看到的。
但是,多少有些不舍吧,开播前很多人喧嚷着不看少年时代的故事,要等卓戈阳这些中年戏骨登场才看,结果首播之后大家纷纷甘愿被打脸,每晚守在屏幕前等剧开播,因为演的好。
因为演的好,所以不舍得。
宋衍的退场与卓戈阳的登场,选取了一个相当巧妙的分界线。
不是窦太皇太后的薨逝,而是以阿娇的死。
长乐宫主人的离世解开了捆绑住刘彻的政治枷锁,而阿娇的死,则标志着刘彻心智上的彻底成熟。
他拥有了跟手中权力相匹配的政治智慧,以及属于君王的无情。
从此银鞍白马,春风年少皆不再。
有多少人当初是被那张动图打动到的?玄衣少年牵着红衣少女的手,奔跑在长乐宫御道上,棠棣花开得正好,那是不可复得的好时光。
人人都知道,馆陶公主之女会是未来的未央宫主人。
金童玉女,故事一开始就是美满无双,童话故事的结局是《汉武》的开端,这或许已经预示了阿娇会以惨淡结局收尾。
盛衰有时,水满则溢。
未央宫的宫廷之争,夫妻反目,裂痕一道接着一道。
卫子夫仰视刘彻,阿娇不同,她平视,所以她一定会输。
皇帝是天下独夫,让阿娇有底气视他为夫君,做寻常夫妻争吵的底气,是随着刘彻逐渐成熟而不想再忍受的东西。
终汉一朝,外戚势力都是皇帝成年后急于要摆脱的东西。
见滴水则知海阔,识锦绣而明衣华。
《汉武》之所以好看,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不经意之间的人物塑造。
很少有单薄的表面人物,仅仅是少年时代,窦太后,王皇后,文帝,馆陶都展现了不同的侧面。
而少年刘彻,陈娇,还有卫子夫,更是如此。
这三个人在复杂之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他们展现了一种成长。
如果有人好奇,可以去对比故事刚开始时的他们和退场时的他们。
保准能让你大吃一惊,尤其是迟念演的陈娇。
她是三人种负面性最强的角色,可到阿娇之死,没有人会觉得快意,反而要为她叹息,心有戚戚。
之会所以如此,全靠在有限的戏份里腾挪转移,繁枝细节的一层层铺垫。
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演技爆发部分不用多谈了,讲一个我很喜欢的细节安排,这个地方可能注意到的人不多。
不得不赞叹庄编剧写剧本真是绝了,只是称呼转变,就把人物成长表现出来。
陈娇从未嫁到婚后的蜜月时期,对刘彻的称呼是“阿彘”。
她跟他青梅竹马,自小一起长大,叫小名显示两人关系密切,这个叫法,除了陈娇,只有窦太后叫过两次。
等到关系破裂,帝后失和,内廷争宠不休,阿娇开始喊“刘彻”,再也没叫过“阿彘”。
窦太后薨逝后,葬礼上那声声嘶力竭的“刘彻”,想必大家还记得。
再到以巫蛊案发,废居长门,称呼变为了“陛下”。
后来弹奏《长门赋》,引来刘彻,却无可挽回。
拜别之时,行叩拜大礼,语气平静恭顺的一句。
“恭送陛下”
何其像卫子夫。
gu903();称呼转变之间,情绪波动之下,是阿娇的不断成长,她终于明白胶东王刘彘,太子刘彻和皇帝刘彻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