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逃离(2 / 2)

一品红人 摸金笑味1 1598 字 1个月前

李煜还命人将窅娘的双足用布带缠裹起来,使足尖像月牙一般,然后让窅娘在莲花上凌波高歌,飞旋起舞。窅娘也不负众望,每每在莲花上歌舞时,都引得众人驻足观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这使李煜对窅娘更是呵护有加,一时宠冠后宫。唐缟有诗云:“莲中花更好,云里月长新。”就是以好花喻人,以新月喻足,来描写窅娘的美丽。

自此以后,窅娘名声大振,后宫之人纷纷仿而效之,“缠足”一下子便风行了起来,渐渐地由宫中传遍整个京师,后来又风行了南唐全国,女人无不以“缠足”为美。

“翩翩白练半舒卷,笋箨初抽弓样软。三尺轻云入手轻,一弯新月凌波浅”,小脚之美,在时人眼中,竟至于如此!此后一千多年,缠足渐渐成为女性优雅高贵的象征,除了客家、旗人和少数干粗重活的下层妇女,中国女人几乎都要缠足。

从缠足的起源可以看到,缠足可以让那些羡慕、模仿窅娘的女子拥有正常天足无法比拟的风姿。女子对美的追求,对男性认可的依赖,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并非每个人,每个朝代一开始都接受缠足。

顺治初年,孝庄皇太后就颁布谕旨:有以缠足女子入宫者斩。孝庄太后是把缠足当成是一种政治事件来对待。当初满族为了剃头,在全国掀起了多少滔天巨浪,发生无数起流血事件,才将满人的发型推广开来。而不知不觉当中,汉人的缠足之风,竟然渗透到了宫中,这怎么可以!

不过,从康熙七年起,清廷就废止了臣民女子“缠足”的禁令。而乾隆以后的几位皇帝,都喜欢“缠足”女子,于是宫庭内外又风尚“缠足”了。一种现象成为风俗,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观念,就成为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

元朝人伊世珍《琅環记》中记载:“吾闻之圣人,重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过闺阁之中,欲出则有帷车之载,是以无事于足也。”伊世珍的说法从儒家学说的角度,从道德层面,解释了为何世人会流行缠足之风。

正因为圣人希望女子为人端庄稳重,不轻易行动,言谈举止娴雅有度,所以缠足。而从实用角度考虑,大多数官宦人家的女儿,出门就可以坐车,平常都是居住在闺房当中,根本不用跋涉辛劳,不需要用到脚啊。

民间的说法更加生动,在清人的鼓儿词中,有这样一段“小姐下楼咯噔噔,丫头下楼扑通通。同是一般钗裙女,为何脚步两样声?”

从宋代以后,贵族小姐多缠足,而丫头、仆妇要做粗重活,或者经常跑腿,当然大脚更方便。河南安阳地区的歌谣就说的更加直接了“裹小脚,嫁秀才,吃馍馍,就肉菜;裹大脚,嫁瞎子,吃糠菜,就辣子。”为了让自己的女儿以后嫁的好,生活的好,一代又一代的父母是饱含热泪为女儿缠脚。刚开始缠足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

缠足一般都是在女孩五六岁的时候开始,讲究的人家还会特意挑选八月二十四日裹小脚。缠足的时候,先将脚拇趾之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心弯曲,用白棉布条紧紧裹起来,绝对不能有松脱。以后一天天更加裹紧,一直到脚变形,最后只能靠大拇趾行走,缠到“小廋尖弯香软正”才算大功告成。

缠足很痛苦,但是足缠的好,往往就嫁得好。很多女人当嫁得好郎君时,当初缠足的痛苦或许就抛到九霄云外,只剩下对自己三寸金莲的骄傲了。而一代又一代人延续这这个病态的风气,一直到民国初年才真正废止。当一种错误被重复千百次的时候,也就变成真理了。

拿着雪姐给的一千万,唐小东喜滋滋的离开了。

而且唐小东还换了一个新的手机号,从此以后,乔艳丽她们几个再也找不到唐小东了。

坐在火车上,唐小东闭上眼睛慢慢…

夜是漫长的。

火车上的人不少,唐小东寂寞地坐在车上欣赏着手机里的音乐,歌词在眼前不断的闪烁着,眼睛模糊了,眼眶湿润了。

火车到了一个小站,唐小东闭上眼睛摘下了耳机,忽然,一个金属敲击地面的声音传入了耳朵,随后就是小孩子微微的哭声。

唐小东抬起略带疲惫的脖子,一个抱着小孩的年轻女人,艰难的上了车,女孩个子不高,从廉价的吊带背心和粗糙的金属细根凉拖来看是个地道的农村人,丰腴这个词也毫不犹豫的体现到她的身上。

唐小东艰难的抬起身子,把座位让给了她,她连忙称谢。

女人的个子不高,腿也很短,虽然有两寸左右的鞋跟,但是脚依然不能够到地面上,由于火车突然启动,她那不合脚的凉拖就掉到了地上,小脚去够这一支鞋的动作很性感,同时身体也艰难地向下挪动着,另外一支鞋也在脚上摇摇欲坠。

可鞋子似乎离她越来越远了,她脸上那无奈的表情也许没有人能看到。

唐小东伸了一下脚,略微有些粗鲁把鞋子踢到了她的脚下,她也站起来了一下,穿了凉拖,又慢慢地坐下了,十个脚趾使劲地勾着凉拖,手上抱着哭着的宝贝,虽然火车上有空调但还是满头大汗,为人之母的艰辛,映在这个初夏的初夜里,也许车上其他人很烦,但是唐小东确是犹然的敬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