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杜尹(1 / 2)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907 字 1个月前

 “寨主何在?”邵勋进入寨子后,第一句话就是找人。

所有人都看向墙边的一具无头尸体。

很好,省得杀了。

其实杀不杀都问题不大。百十户人家罢了,将来塞个千余户并州流民过来,他们一下子就被稀释了,翻不起大浪。

“金三。”邵勋唤道。

“在!”

“即日起,你为云中坞坞主,率一至三队及本幢所属散卒,屯于此处,且耕且练,勿要令我失望。”

“诺!”金三大声应道。

“其余人,随我下山。”邵勋丝毫不停留,直接吩咐道。

“啊?邵师,不吃些食水再走?贼寨内还养了一些牲畜,正好宰杀。”金三吃惊地问道。

“牲畜宰杀了多可惜。”邵勋摸了摸金三的头,哈哈一笑,道:“还有,不叫‘贼寨’,叫‘云中坞’,你既是银枪军督伯,又是坞主,切记。”

说完,直接走了,一点不留恋。

此地位于宜阳县西南,距县城三十里上下,不算远,也不算近。如果一路疾进,今晚就能赶到那座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的破烂县城内。

但他今天不去县城,而是前往一泉坞汇合糜晃统率的大军。

一泉坞也叫一合坞。

《晋书》有载:“一泉坞,在宜阳西南洛水北原上。又名乙泉戍。”

《水经注》:“洛水又东,经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合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

和云中坞一样位于土塬上,大概用水充足的缘故,唐代甚至将宜阳县县治改到此处,并命名为“福昌县”。

福昌之名,由此而来,大致位于今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一带。

一泉坞经营的年代很长了。

最早在三国时期,杜恕任弘农太守,就开始营建一泉坞。从此以后,一直掌握在杜家人手里。

目前坞主/坞堡帅是杜恕之孙、杜预幼子杜尹。多年来一直在一泉坞耕读,观望天下形势。

张方数经此地,都对这个乌龟壳一样的堡垒束手无策,只能听之任之,不管了。

当然,杜尹也很会做人,每次都奉上部分钱粮,态度十分恭敬。再加上他京兆杜氏的身份,都是关中老乡,张方还能怎么办?收钱走人,如此而已。

很显然,祖籍关中的杜尹已经是宜阳的地头蛇、坐地户了。他甚至谋求过弘农太守的职位,只不过让糜晃截胡了,心里微微有些不爽。

今天糜晃率大军来“拜访”,心中就更不爽利了,只是不表露在脸上罢了。

邵勋在傍晚时分抵达了大军驻地。

当他策马而至之时,王国中军数千将士齐声欢呼,让正出坞拜会太守的杜尹大为惊讶。

“此金甲武士,何人耶?”他看着糜晃,问道。

“殿中将军邵勋。”糜晃捋着胡须,呵呵一笑,道:“东海朐人,勇武绝伦。”

“竟是他!”杜尹显然听说过这个名字,追问道:“可是殿中擒长沙王之小将?”

“正是。”糜晃笑道:“天子御赐礼服、宝剑、金甲,彰其为‘擎天保驾功臣’。”

杜尹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大兄、尚书左丞杜锡曾跟他提过此人,说司马越帐下诸督、将皆了了,唯此人凶悍嗜杀,敢打敢拼。不但掀翻了长沙王,连上官巳、张方等人都没在他手里讨着便宜。

初听之时,杜尹不觉得有什么。此时见到真人,他信了。原因很简单,此人得军心。

没带过兵,没亲自管理过成千上万人,你很难体会这种所有人都对着你欢呼的感觉。

幸好他是殿中将军。

不然的话,跟着糜晃来弘农,加個将军号,划个防区,他们这些坞堡主就难受了。你说和他硬顶好呢,还是花钱消灾?

“真虎将也。”杜尹赞叹道。

糜晃高兴地笑了,道:“若非弘农多事,我也不会把他叫过来了。”

多事?杜尹心中暗暗揣摩,又偷偷观察了下糜晃的脸色,没看出什么来。

严格说来,他们这些坞堡主身上都背着事。

有没有劫杀过商旅?多多少少有过的,主要是实力较弱的小股行商或商团。

有没有抢劫过百姓?那太多了,逼着他们成为坞人是每个坞堡主都做过的事。

有没有火并过其他坞堡?那当然也是有的。

坞堡与坞堡之间,关系很微妙,互相劫掠乃至攻杀并不鲜见。

只要朝廷认真查,总能查出问题来。

杜尹出坞之前,就已经与三兄杜耽商议过了,觉得糜晃此来说穿了就是“钱粮”二字。为免造成冲突,不如拿出一部分钱粮送他好了,就当打发叫花子。

一泉坞离宜阳县城就十几里,占的都是肥沃的水浇地,其中很多田地的来源不清不楚。张方数次过境,横扫宜阳,他们又在关中大军撤走后,趁机收了不少地,这都是有问题的。

花钱消灾看似憋屈,但其实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想到此处,杜尹又看了眼策马向这边而来的邵勋,最后看向坞堡角楼方向——三兄杜耽正披挂整齐站在上面。

一旦打起来,势必死伤惨重,对双方都不是好事。

“禀中尉,仆已率军攻破云中寨,俘斩数百。”下马后,邵勋大声禀报道:“今晚且休整一夜,明日仆再整军西行,攻其余诸寨,定要让其尊奉中尉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