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 面见(下)(2 / 2)

晋末长剑 孤独麦客 1857 字 8天前

桓温沉默片刻,答道:“昔年桓豹为羊公(羊瑾,羊献容祖父)主簿,家父往返洛阳、谯国之间,多次途经颍川,和庾氏众人相识。”

邵珪微微偏首,看向三叔。邵璠道:“司马冏秉政时,桓豹为御史,奏事未先经齐王府,遂遭谴斥,丢官去职。时桓彝为豫州主簿后为冏之骑都尉。”

邵珪连连点头,三叔知道得就是多。

“庾公在颍川守孝,君可要去拜访?”邵珪看向桓温,问道。

桓温没有犹豫,道:“仆携有家父书信,自要往颍川一行。”

桓抚看了眼桓温,暗道他早就打定主意了。

殷乂则暗暗叫苦。

桓温只打了他一巴掌,庾亮若来,怕是连打带踹,这场子是找不回来了。

殷氏也得听庾氏的啊!

邵珪则有些可惜。

桓温一介少年,对他来说,王府属吏是一个非常好的进仕之途。

这些官主要看亲王本人的意见,中下级官员直接自己招募了,都无需过吏部。

高级官员需要报吏部,但也只是走个过场。

最关键的是,王府属官是正经职官,普遍在五品到九品之间,将来出任他职,这个品级就可以作为参考。

桓温虽然白身一个,但也不愿投他,看样子居然要走庾亮的门路,投奔秦王府?

他没有继续招揽的兴趣了,还是燕人贴心。

于是,他开始进入正题,道:“桓司马,建邺朝廷那边可下达移屯军令?”

“尚未。”桓抚立刻回道:“我等渡淮之时,收到广陵快马来报,建邺群臣二次劝进,请司马睿登皇帝位,睿复拒之。于是乎,江南诸郡频献祥瑞,以此彰显司马睿治下升平之世。”

“如此看来,第三次劝进很快了?”邵珪问道。

“多半在二月间了。”桓抚说道;“司马睿此人,故示宽仁,矫揉造作,恨不得群臣泣血撞柱,宗室齐表忠心,方才勉力进位。”

邵珪又看向三叔。

“睿,宗室疏属。”邵璠惜字如金道。

邵珪明白了。

司马睿在宗室里都算血缘比较偏远的,这是非常大的劣势。

前晋惠帝开始,怎么着都要在司马炎子孙中找人当太子、太弟。

当年司马越弑君,却不敢登基称帝,因为他是司马馗一脉后人。

所以司马睿需要群臣、宗室个个表态、人人过关,且让他们三番五次劝进,最后全都下不了船,一个都别想跑。

此人表面纯良,实则没那么简单,心也是黑的。

邵珪回过神来,又看向桓抚,道:“刘琨在做什么?”

“刘越石三天两头拉拢军中将校,分祖将军之势。”桓抚说道:“据传闻,祖将军可能要出任淮南太守,所部军士也将西调,免得他们在徐州为乱。”

“军士家人、田宅都在徐州吧?”邵珪问道。

桓抚微微有些惊讶,道:“是。”

能问出军士亲人、家产在哪里这种事,说明楚王并非高高在上、不通实务之人。

你换个士族子弟,他不一定想得出这种细节。

“士少将军威望如何?对帐下军士可有恩义?”邵珪追问道。

“昔年士稚将军于淮阴收拢流民——”

“孤问的是祖士少。”邵珪说道。

“亦有恩义。”桓抚被问得有点冒汗了。

邵珪看了殷乂一眼,不置可否。

士兵们的家产、亲眷都在徐州,要让他们提着脑袋跟你在外地造反,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祖士少将以何由举事?”邵珪继续问道。

“生造谣言便是。”桓抚说道:“随后便以祖氏部曲私兵为基,裹挟他人,向军士们宣扬打回徐州,如此则一呼百应。”

邵珪又要扭头看三叔了。

邵璠咳嗽了下,用平静的目光看向侄子。

邵珪生生止住了找“场外援助”的冲动,思虑片刻后,说道:“若真打回徐州,多半全军覆没。不若袭占淮南,以迎王师。军士们若不满,可先散府库金帛为赏,安抚其心。待王师大至,则胜算更大。君便如此回应祖士少。”

说完,心砰砰直跳。

他第一次做这么重大的决定,手心都冒汗了。

“三叔……”邵珪看向邵璠。

“袭占整个淮南不容易,分兵之下,恐为晋兵各个击破。不若只占要戍,死守待援。”邵璠说道。

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算是破例了。

“三叔说得是,侄思虑不周。”邵珪赧颜道。

他自觉今天表现不太好,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桓抚等人却对他评价不错,至少没有眼高手低的毛病。

听闻他才十九岁,历事不过两三年,相当不错了。

就连桓温都不由得多看了邵珪两眼。

“就依此议。”邵珪平复心情后,说道:“朝廷正在调集精兵,不动则已,一动必须成功。”

说完,正准备起身离去,却觉得好像有什么应该说的话忘了。

蓦然,他想起来了,道:“孤之正妃乃士少将军侄女,今后便是一家人。举事之时,勿要相疑。孤绝不负祖氏大梁绝不负祖氏,君等皆有富贵。”

……

散会之后,邵珪避开旁人,凑到邵璠身边,轻声问道:“三叔,侄今日如何?”

“尚可。你才十九岁。”邵璠说道。

“比之父亲若何?”

邵璠难得笑了,道:“二兄十九岁时已名震天下,司马越不能制。”

邵珪讪讪一笑,道:“我还得历练几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