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上,主要沟通有关新一代高分卫星的设计方桉。
“徐老师,请说一下你的设计方桉吧。”
徐佑将自己的三个方桉都展示给了大家,并介绍了每种方桉的利弊。
听着徐佑的讲解,在座的各位,都对徐佑的想法表示着赞叹。
他们都没有想到,徐佑才来这里没几天,不仅完成了如此庞大数量知识的学习,还已经对于卫星的设计,有了自己的想法。
甚至有些方桉,是那些资深的设计师,都没有想到过的。
“徐老师,据你所说,关于上一代的高分卫星,还存在优化的空间?”吴婧问道。
“是的,的确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如果理想的话,我们有希望在不改变主要硬件的情况下,将它的分辨率,提升到50mm左右。”
听到这个数字,大家都感到非常震惊。
即使是用上更大的光学镜片,他们都没有十足的信心,让卫星的地面分辨率,做到如此精细的程度。
这样的话,可是比之前分辨率最高的卫星,分辨率还要提升了一倍之多。
“这个方桉,应该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的一个吧?”
“是的。当然,这种方桉的提升,肯定是存在上限的。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将分辨率提升到10mm之内。”
这就像是一个百米能跑到13秒的普通人,通过专业训练后,或许能跑到12秒左右,甚至更快。
但再怎么训练,也很难突破11秒。
这,就是硬件的限制,决定了能力的上限。
如果用其他的两个方桉,只要给徐佑足够的时间,将分辨率做到10mm之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经过大家的一番商议,都觉得这第一种方桉,可以去优先的考虑。
徐佑也看得出,如果可以的话,大家都希望,能够尽快把这样一颗高分辨率的卫星,发射到太空之中。
“既然如此,我们就先从徐老师的第一个方桉去入手好了。如果这个方桉效果不好,我们再去尝试其他的方桉。”吴婧说道。
反正剩下的两个方桉,都需要更长的时间去研究。
优先级放在后面,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结束了这场会议后,徐佑便开始了对方桉一的研究。
其实在会议之前,徐佑对于这个方桉,已经有了基本的规划。
按照徐佑的估计,自己有信心在完成优化后,把分辨率做到30mm到50mm之间。
因为,这就是上一代高分卫星的理论分辨率极限值。
徐佑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徐佑首先需要做的,是在上一代算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徐佑开启了深度学习状态,在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之下,很快就进入到了心流状态之中。
根据最近学习的知识,以及之前的大量积累,徐佑确定了算法的优化方向。
“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概念,解藕卷积层,减少模型参数量,可以达到提升检测效率的目的。”
徐佑分析着上一代高分卫星的数据,对于算法开始了优化。
在之前的算法中,无法同时对多种类别目标同时定位区分,且易受光照、拍摄角度等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到最终的观测结果。
因此,只有把分辨率降低到100mm作用,才可以最好的保证卫星成像的超高稳定性。
“有了!把这个目标定位检测问题,转化为回归问题去处理,这样一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