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与岳飞同样被赐予“武穆”谥号,堪称大唐忠心耿耿的臣子。他的功绩远超岳飞,但最终命运如出一辙,悲惨收场。他更是心系大唐的首位名将,论战功和能力,他自认为第二,无人敢称第一。即便是名震天下的郭子仪,也要甘拜下风。然而,这位与郭子仪齐名的将领,命运却截然不同。他不仅名气远远不及郭子仪,最后还陷入郁郁不得志、孤独终老的境地。他就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悲情战神——李光弼。说起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尽管大家对郭子仪更为熟悉,但毫无疑问,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当属李光弼。《新唐书》曾记载:“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这无疑得到了官方认可。而且在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中,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在当时可谓首屈一指。
他所指挥的太原之战、河阳之战,即便是放在整个中国古代战争史中,都是毫不逊色的经典战役。也正是凭借这些卓越的战功,他得以与郭子仪齐名,被誉为“李郭”,威名远扬天下。关于他的军事才能,《唐书·李光弼传》曾评价道:“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人,与李光弼相比,都会感到羞愧。”这意味着他们的才能都不如李光弼。显然,无论是从史书的评价还是后世的知名度来看,李光弼的才能都被低估了。然而,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的将星,却有着一个特殊的身份——契丹人。在那个时代,唐朝作为超级大国,展现出海纳百川的气度。只要来到唐朝,就能成为唐人,甚至有机会出将入相。这种吸引力使得当时许多边塞部族纷纷主动或被迫依附于唐朝,成为大唐的子民,并为唐朝守卫边疆、征战南北。李光弼的父亲李凯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原本是契丹族的首领,同时也是一位着名的猛将。
在武则天时期,契丹被击败后,选择依附于唐朝。就在这时,李家完成了向大唐宣誓效忠的一系列移民流程,正式移民到了大唐。尽管他们原本是契丹人,但此刻已经完全融入了汉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精神上的汉人。在此之后,李光弼的父亲李凯洛因战功卓着而被赐姓为李,并获封李信。他逐渐崛起成为一方豪强,被人们称为柳城李氏。在中国古代,以地名为姓氏是常见的现象,如果某个家族的名称前加上了地名,就意味着他们是该地区的名门望族。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光弼的家族势力并不简单。
李光弼的父亲李凯洛对大唐忠心耿耿,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他英勇牺牲在战场上,赢得了“忠烈”的美誉。他的职业生涯中,官职最高达到左羽林将军、同正员、节度使等重要职位,还被封为晋国公。这样的家庭背景无疑为李光弼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他自幼便系统地接受了汉人士大夫的儒家文化教育,可谓是文武双全。他不仅能够熟读汉书、精通文墨,还擅长骑射和安蜀兵法。除此之外,他还有着深深的忠君爱国之情。以至于在他死后,因为他对唐朝做出了巨大贡献,皇帝赐予了他“武穆”的谥号。参考后来另一位谥号也是“武穆”的民族英雄岳飞,我们就能看出这两个字的含金量有多高了。由此可见,李家也算得上一门忠烈。
李光弼出生于军人世家,未成年时就被父亲送到边疆当兵历练。在天宝初年,他便担任了左倾道率兼安北都护府、朔方都虞侯等职务,展现出非凡的才干和潜力。当时大唐的头号名将王忠嗣对李光弼十分欣赏,于是提拔他跟随自己,并时常称赞他:“光弼必居我位。”意思是说李光弼早晚都会坐到自己现在的位置上。为了避免有些朋友可能对王忠嗣感到陌生。
大家都清楚,引发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曾担任过三镇节度使,这已经非常了不起了。然而,王忠嗣曾经一人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大唐一半的兵马都掌控在他手中。这位唐玄宗时期战功显赫的名将,就算放在整个大唐历史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人物。甚至有人说,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就不会造反。正是由于大佬王忠嗣的赏识和提拔,李光弼在军中崭露头角,并更加坚定了为大唐王朝效力的决心。
在边疆镇守的几年里,李光弼表现卓越,多次立下赫赫战功。他逐渐得到晋升和重用,被朝野上下一致视为边镇名将,威名远扬。后来,另一位大佬朔方节度使安思顺也对李光弼的才能赞赏有加,向朝廷上奏请求任命他为朔方节度副使并兼任灵州都督。
原本,李光弼对安思顺充满了感激之情,但心中却隐藏着一个难以解开的心结。他曾经非常敬重的老领导王忠嗣,不幸遭到奸臣李林甫的陷害而丧命。而安思顺恰恰是李林甫的好友,他接替王忠嗣的职位也是由李林甫推荐的。由于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性格耿直的李光弼一直与安思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当安思顺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时,李光弼宁愿以生病为由辞去官职,委婉地拒绝了这门亲事。
然而,他的这次隐退让他的声名更加远扬,成为了大唐王朝的一面旗帜。后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认为李光弼是个人才,便向唐玄宗李隆基上表,请求召回李光弼到长安。不久之后,李光弼得到了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机会。
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乱让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和动荡,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各地纷纷起义,社会治安恶化,社会秩序几乎崩溃。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朝廷急需有能力、有经验的将领来稳定局面。
封长青、高仙芝等将领相继被冤杀,这使得唐玄宗陷入了困境。此时,唐玄宗急需寻找能够扭转战局的名将,以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郭子仪和李光弼横空出世,成为了唐玄宗的救命稻草。
唐玄宗果断地任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负责河西战事。与此同时,他也积极寻求其他优秀的将领来负责河北、河东地区的平乱事务。郭子仪深知李光弼的才华,于是强力推荐了他。公元756年,李光弼终于被朝廷重新启用,与郭子仪一同肩负起平叛的重任。
两人并肩作战,紧密合作,共同抵御着叛军的疯狂进攻。他们凭借出色的军事智慧和无畏的勇气,成为了大唐王朝的坚强后盾。在评判行动中,李光弼充分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指挥能力。
在常山之战中,李光弼率领万余名各族士兵,奋勇杀敌,成功夺取了叛军占领的常山。这场战役中,他以少胜多,大败史思明率领的2万多军旗,让叛军节节败退。李光弼的英勇表现,不仅为大唐军队赢得了宝贵的胜利,更重要的是,鼓舞了士气,增强了人们对战胜叛军的信心。
此战之后,常山郡几乎尽数被朝廷收复,李光弼的威名也再次传遍了大江南北。之后,李光弼与郭子仪合兵一处,在嘉山之战中大败叛军,斩首四万余人,史思明也几乎被当场干掉,披头散发、狼狈而逃。这一战使得叛军老巢范阳与各地的联系被切断,河北各郡军民纷纷杀掉叛军守将,归顺朝廷,扭转了前期唐军被暴打的局面,使得朝廷士气大振。
原本,李光弼计划只要哥舒翰固守潼关,拖住叛军的主力,自己和郭子仪率军直捣叛军的老巢范阳,然后前后夹击,一举歼灭叛军。这些建议和策略都展现出了他的深邃眼光和卓越智慧,如果能够得以实施,安史之乱根本不可能持续八年之久。然而,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就在李光弼等人准备实施这些策略和计划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唐玄宗李隆基却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开始对军事行动进行过度干预,强迫潼关的大军出击。结果,唐军在与叛军的战斗中遭遇惨败,通向关中的大门被彻底打开。这一事件使得李光弼等人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也让大唐王朝陷入了更为严重的危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