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教育局长原以为朱景文是来象征性的劝阻他,掩掩脸面而已,或者是谈判来了,谈不拢也就会像王县长那样就退出来了。他以为朱景文对这一次的闹事儿事件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劝阻不成也就由着他们这些知识分子闹腾下去,他也会像王县长那样躲在后面看热闹,看李翰林的笑话呢。不管怎么说,他们还是师生关系,他多少能够拿这点师生感情当作条件,继续与他谈判下去,好趁这次闹事给自己恢复一下职位。却没想到这个朱景文连他的委屈都不问一声,居然举起拐杖打了他,还下手这样狠,真是官官相护啊,

前教育局长突然觉得自己的分量在这个社会上显得是那么的渺小,是那么的轻飘,轻得还不如一根鸡毛,人家这些县里的领导,一句话,一口气,就能把他吹到天边。前教育局长咋想也不能把自己给想明白,只好馁馁地退了,免得他与李翰林一合计心一横,给他扣个聚众闹事儿的帽子,把他送进看守所,那可真就是弄巧成拙了。其他老师眼皮都很活络,一见前教育局长都回去了,也就树倒猢狲散了。

朱景文这一招儿做得很干净利索,大有大义灭亲之举,一下子就给李翰林解了围。当然,这些老师们肯于撤回去的一个主要原因,还是源于利益。既然闹了就得闹出来个结果,李书记刚才是在窗前已经当众大声给他们承诺,他们已经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其实他们才不管前教育局长走没走呢,只不过是他们对于李翰林的承诺半信半疑,如果不是以前县里领导总是给他们开空头支票,他们也早就散去了,老师嘛,毕竟是知识分子,是有修养的阶层,毕竟他们受过高等教育,是一群有文化有涵养的人,关键时刻还是通情达理的,不可能总是像一般没文化的人那样赖在那儿不走胡搅蛮缠下去的。

自然,老师们散去之后,县委大院里又再次恢复到平静,安然如初,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怎么说,朱景文是拖着一条伤腿替李翰林解的围,李翰林再怎么不信任这个常务副县长,但心里还是得感谢他朱景文的。政府那边县长王强不配合他工作,有朱景文这个常务副县长撑起那边的事对李翰林下一步也很关键,毕竟班子里需要政府那边有人很默契的配合。如果政府那边再出现常务掣肘,班子更是离心离德,李翰林再强,也不能做孤家寡人,他必须在这次的机会中,拉拢住朱景文。更何况人家今天能够拖着伤腿出面帮他,是在主动向他这个县委书记一把手靠拢。

于是,李翰林拍着朱景文的肩膀,说了句:“好兄弟,谢谢了。”

朱景文微微一笑,说:“你我都是一个绳上栓的蚂蚱,不往一块蹦谁也舒坦不了。”

李翰林把朱景文让到了办公室的沙发上,亲自给他倒了杯开水,递给他说:“今天这事儿真是多亏了你——”

朱景文却打断了他的话:“李书记,你看你,又来了,好了,一家人不说外话,又跟我客气了。”

李翰林说:“不瞒你说,河西县不过是我的一个戏台,我不会呆得太久,这河西的将来迟早是你的”

朱景文心里一笑,吹牛吧,不过,他嘴里却是很平静的说:“李书记,别在跟我说见外的话,今后让我们同舟共济吧。”

送走了朱景文,李翰林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朱景文替他如此体面的收了场,但他也深深的感觉到河西对他的排斥,这种非兼容性使得他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在河西的力不从心,他心里非常明白,在这里,他太缺乏自己的体系了,历来官场秘诀就是,有权无势是权力的掣肘,也是权力的搁浅,这顽固的势力早晚会蚕食掉自己手中的权利。朱景文能给他轻松解围说明了什么,他在向李翰林示弱的同时,那他朱景文也在施展自己的势力,想在河西有所作为,那就得倚重他朱景文这个地头蛇。

一种培植自己体系的念头在李翰林的心中开始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