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玄初所说的“派系”,其实就是吴军这四十年,一路从辽东打到云南所自然形成的小团体。
在吴三桂与李自成山海关大战后,虽说是李自成败了,吴三桂(清军)赢了。
但“为王前驱”的吴三桂却是元气大伤,麾下几万关宁精锐折损殆尽。
纵使后来追击攻打顺军余部,但背后有满清在虎视眈眈,吴三桂也没法名正言顺的收纳降军、恢复战力,麾下真正可靠的嫡系精锐也不过是几千辽东老兵。
吴三桂真正实力实现膨胀,是在攻打永历朝时,收拢的以马宝为首的大西军余部。
彼时,以马宝为首的大西军(明军)余部,实际上仍有余力抵抗清兵。
但是,由于永历皇帝的“逃跑主义”,让大西军将士对永历皇帝大失所望。
眼见永历皇帝靠不住,抱着留下最后一点反清种子的大西军余部,决定投降。
于是,以马宝为首的大西军,成建制地向“大清平西王”这个汉藩王投降,喊出了“我等只降平西王,不降他满清”的誓言。
这对于吴三桂而言,自然是大喜过望。
既强大了自身实力,又让清廷知道只有他吴三桂,才能“镇得住”原本“不安分”的大西军余部,让清廷投鼠忌器,不至于在明朝覆灭后就卸磨杀驴;
吴三桂本人也是讲信义,不仅不将投降的大西军拆散,反而将大西军余部成建制的编为“忠勇十营”。
再加上吴三桂对降将们也是信任有加,视为子侄心腹,不与辽东旧部区别对待,而是一视同仁。
如此,令投降的大西军诸将大为感动,纷纷为吴三桂效死。
但是,吴三桂对藩下人不管怎么一视同仁,却不代表麾下诸将就是一团和气。
自然而然的,麾下渐渐形成了“东派”和“西派”。
东派,就是以吴国贵为首辽东旧部。
西派,就是以马宝为首的大西军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