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回 勤王室马腾举义 报父仇曹操兴师(1 / 1)

那时候,李傕和郭汜这两大贼子,意图谋害皇帝。但张济和樊稠劝谏道:“不可急躁。若此刻便将皇帝杀了,只怕众人不会服从,反而引发内乱。我们不如继续拥护他为君主,诱骗各路诸侯入关,先剪除他们的羽翼,再将皇帝杀掉,到那时,天下便可以任我们图谋了。”

李傕和郭汜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暂且放下了手中的兵器。皇帝在楼上问道:“王允已经被杀了,你们为何还不退军?”李傕和郭汜回答道:“我等有功于王室,却未蒙赐爵,因此不敢退军。”皇帝问:“你们想要封什么爵位?”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各自写下了自己所想要的职衔,并强行要求皇帝封给他们这些职位。皇帝无奈,只得答应了他们的要求。

李傕被任命为车骑将军,封为池阳侯,同时领司隶校尉;郭汜则被封为后将军,美阳侯;二人全权代表皇帝,同掌朝政大权。樊稠成为右将军,万年侯,而张济则被任命为骠骑将军,平阳侯,同时领兵屯驻弘农。其他如李蒙、王方等人,也各自被封为校尉。

在得到封赏之后,他们纷纷谢恩,领兵而出,离开了长安城。接着,他们下令寻找董卓的尸首,虽然只找到了一些零碎的皮肉,但他们用香料雕刻成了董卓的模样,将其安放妥当。随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给董卓穿戴上了王者的衣冠,用王者的棺椁安葬,选择了吉日,将董卓的遗体迁葬到了郿坞。

在准备安葬董卓的那天,天空突然降下了惊人的雷雨,暴雨倾盆,水位迅速上涨,没过了数尺深。震耳欲聋的霹雳之声炸响,仿佛连天地都为之震动,竟然将董卓的棺材炸开,将尸首推出了棺外。

这一幕,无疑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恐万分,这显然是上天发怒了。李傕目睹这一切,心中也生出了几分畏惧,他决定等待天气晴朗之后再进行安葬。

然而,就在当天夜晚,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连续三次改葬,每一次都失败了,董卓的尸骨最终被雷火消灭,片甲无存。这是天地对董卓的惩罚,是对他生前暴行的最终审判。

李傕和郭汜掌握了大权之后,他们的暴政和残虐行径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暗中派遣心腹之人,潜伏在皇帝的身边,时刻监视着皇帝的一举一动,以确保自己的权力不会受到威胁。

此时的献帝,就像是生活在荆棘之中,每一步都需谨小慎微,以免触怒了这两大权臣。朝廷中的官员,无论是升是降,都是由李傕和郭汜说了算。他们通过观察官员的声望和民众的反馈,来决定谁能够获得晋升,谁将会遭受降职。

为了掩人耳目,稳定朝廷的局面,李傕和郭汜特意宣召朱隽入朝,任命他为太仆,一同领掌朝政。

一日,献帝正在宫中忧虑国事,忽有人急报,言说西凉太守马腾和并州刺史韩遂两位名将,率领着十余万大军,正杀向长安而来,声称要讨伐李傕和郭汜这两大贼党。

原来,马腾和韩遂在行动之前,早已派人潜入长安,与侍中马宇、谏议大夫种邵、左中郎将刘范三人取得了联系,结成了内应之盟。他们共同策划,要推翻李傕和郭汜的统治,恢复朝廷的清明。

这三名朝廷重臣,秘密向献帝奏报了这一计划,并请求皇帝封马腾为征西将军、韩遂为镇西将军,授予他们密诏,让他们可以并力讨伐贼党。献帝在深思熟虑之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希望能够借助马腾和韩遂的力量,清除贼党,恢复国家的安宁。

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在得知马腾和韩遂的大军即将抵达长安的消息后,立即聚集一堂,商讨应对之策。谋士贾诩,以其深沉的智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敌人远道而来,我们应当利用地理优势,挖掘深沟,建筑高垒,坚守城池,以逸待劳。只需坚守百日,敌军粮食耗尽,必然自行撤退。届时我们再追击,便可不战而胜,将马腾和韩遂二将擒拿。”

李傕和郭汜在听了贾诩的策略后,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暂时采纳。此时,李蒙和王方挺身而出,表示不愿仅仅依靠防守,他们自信有足够的实力直接击败马腾和韩遂。

贾诩却冷静地指出:“现在如果立即出战,我们必定会失败。”李蒙和王方不甘心,齐声说道:“如果我们两人失败,愿意割下头颅;如果我们战胜,也希望您能将首级输给我们。”贾诩见状,便向李傕和郭汜建议:“长安西面二百里外的盩厔山,地形险峻,可以派遣张济和樊稠两位将军在此地驻扎,坚守不战;同时让李蒙和王方自行率领兵马前去迎敌。”

李傕和郭汜最终决定采纳贾诩的建议,他们调拨了一万五千人马给李蒙和王方,让他们前去迎战。李蒙和王方得意洋洋地离去,他们在距离长安二百八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准备与马腾和韩遂的大军一决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