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议温明董卓叱丁原 馈金珠李肃说吕布(1 / 1)

且说曹操当日对着大将军何进言道:“自古以来,宦官乱政皆为常态,然君主不应过于宠信,使其权势滔天。若要惩治,只需除掉首恶即可,无需兴师动众,招来外兵。若是想要全部剿灭,必定会引起事态泄露,导致失败。我猜测,他们必然会失败。”

何进闻言,双眼怒火燃烧,额头上青筋暴起,怒斥道:“孟德,你也怀有私心吗?”曹操面对何进的怒火,只是淡然一笑,退出大厅,心中却暗自冷笑:“乱天下者,必是你何进也。”

何进愤怒不已,私下派遣使者,带着密诏,星夜兼程,前往各镇调兵。他要借助外兵的力量,来消灭宦官。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局势更加混乱,只会加速东汉的灭亡。

在东汉末年的乱世背景之下,前将军、鳌乡侯、西凉刺史董卓,这位曾经在平定黄巾之乱中未能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面临着朝中的责罚。然而,凭借着深厚的财力,他成功地通过贿赂十常侍而免于处罚。之后,他进一步结交朝中权贵,终于获得了一个显赫的官职,统率着西州的二十万大军,心中暗藏着不臣之意。

当董卓得知朝廷的诏书,他欣喜若狂,立即着手调动军马,一支支队伍陆续出发。他让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留守陕西,以确保后方的稳定,自己则带着李傕、郭汜、张济、樊稠等心腹将领,率领着精锐之师,直奔洛阳而去。

董卓的军队如同一条条巨蟒,蜿蜒前进,他们的目标明确,那就是京城洛阳。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董卓的心机和实力,让他成为了乱世中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他的行动,无疑将为东汉末年的乱局增添更多未知的风云。

在董卓的帐下,有一位足智多谋的谋士,名叫李儒。他望着地图上的局势,深思熟虑后对董卓建议:“如今虽奉朝廷之诏,但其中必定暗藏玄机。何不派人上表,以正名份,如此大事可成。”

董卓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他认为李儒的建议非常妥当。于是,他立刻采纳了这个策略,并派人上表朝廷,陈述自己的打算。

表文大致内容如下:“臣闻天下之所以纷乱不断,皆因黄门常侍张让等人大胆妄为,触犯天规。如同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即使痈疽破裂带来剧痛,也胜过继续滋养毒瘤。臣有胆量鸣钟击鼓,直入洛阳,请求圣上批准除去张让等人。”

董卓的表文送达朝廷后,何进将其出示给各位大臣。侍御史郑泰看到表文后,脸色凝重,他向何进进言:“董卓乃是一匹夫,引入京城,必为后患。”然而,何进对郑泰的忧虑不以为然,他认为郑泰过于多疑,不足以谋大事。

接着,卢植也前来进谏,他说:“我素知董卓为人,面善心狠;一旦他进入禁庭,必生祸患。不如阻止他前来,免得生乱。”但何进并未听从卢植的建议,他认为卢植过于谨慎。

面对何进的固执,郑泰和卢植无奈,只得弃官而去。随着两位重臣的离职,朝廷中的许多大臣也纷纷效仿,朝廷失去了大量的忠诚人才。

何进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主意,他派人前往渑池迎接董卓。然而,董卓却按兵不动,他在等待更好的时机,等待着洛阳的权力真空,等待着他的机会。董卓的这种谨慎和野心,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洛阳之变,将会是东汉末年乱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张让等宦官得知外兵即将抵达京城,心中充满了恐慌。他们知道,一旦何进的计谋得逞,他们将会面临灭族的命运。于是,他们在长乐宫嘉德门内秘密部署了五十名刀斧手,准备先发制人。

随后,张让等人进入长乐宫,向何太后禀报:“如今大将军何进假借圣旨,召外兵至京师,其心昭然若揭,欲灭我等。望娘娘垂怜,赐予救赎。”太后闻言,心中虽感震惊,但仍试图缓和局势,她回答道:“你们可以去大将军府谢罪,或许还有转机。”

然而,张让深知何进的为人,他断然拒绝道:“若我们前往大将军府,必然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娘娘,我们必须要尽快采取行动,否则就来不及了。”张让等人深知何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他们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

面对张让等人的紧急请求,何太后权衡轻重,最终决定降下诏书,召唤何进入宫,希望以此平息事态。何进得到诏书后,立刻动身前往宫中,看似毫不犹豫。

然而,他的主簿陈琳对此感到忧虑,他劝谏何进:“太后的这道诏书,必定是十常侍的计谋,千万不可轻信。一旦前往,必有祸端。”袁绍也提醒何进:“现在的局势已经暴露无遗,将军您还想入宫吗?”曹操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先将十常侍召唤出宫,然后再入宫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