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崇政殿里,欧阳辩尚处于变声期的声音在回荡,蔡襄的神色越来越是激动,手下的笔快速地挥动,从一开始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行书,到后面为了跟上欧阳辩的速度而逐渐变成狂放的草书。
“……商业,讲究的是就是互通有无,这个就是商业的本质,要完成商品惊险的一跃,其中一字极其关键,那就是‘通’,这个通包括资金的流通,也包括商品的流通!
央行的出现,解决了资金流通的快捷性和安全性,但是商品的流通却没有解决。
商品的流通受不同因素影响,一是政策、二是道路,三是安全。
就政策而言,咱们大宋朝还是相对鼓励,政策尚可,急促改变不太可能,但可以让三司研究更利于商品流通的政策,尤其是关于设卡收税的政策,各个地方不合规的设卡收税,对于商品流通伤害极大。”
赵祯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至于道路,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商品就能够流通起来。
比如有一个地方盛产柑橘,他们所生产的柑橘尤其香甜,但是因为道路不通,外面的人或许不知道了,知道了也很难买到。
如果这时候这个地方的路接通到官道里来,这个地方的柑橘能够运送出来,那么这个地方的人民便会因此受益,他们的生活就会变好,也就能给朝廷创造税收了。
至于安全性,我指的是各地的土匪,行商很不容易,别说边关了,就说是咱们大宋腹地里行商,都是提着脑袋在挣钱。
说不好在哪里就被土匪给抢了,甚至连性命都丢掉了,前些年不是还有来京城应试的学子被土匪截杀了,连功名在身的学子都敢截杀,可见这些匪类是何等的猖獗。
如果要让商业引来更大的爆发,扫清境内土匪,是当下重中之重!”
欧阳辩掷地有声。
赵祯陷入了沉思,欧阳辩所说的确是切中了大宋朝的痼疾。
但是这三个问题都不好解决。
官方的苛捐杂税这一块,朝廷其实是不允许的,也又在不同程度的禁止,但屡禁不止,因为地方没有财政权,所以地方基本都是在负债经营,如果他们不靠这些,可能根本都撑不下去。
修路的道理赵祯也懂,其实对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就是通过道路来控制的,但修路费用靡巨,想要修路,那海量的资金简直是吓人。
而且所谓商路,肯定不仅仅指道路,还有运河桥梁之类的,更是投资大回报慢的基建工程。
至于剿匪……大宋国策便是收集精兵于中央,地方军事力量太过于薄弱,之前甚至有地方在土匪攻城,知府将土匪请入城内好生招待,好吃好喝,送上大量金银送走的事情。
其实不是知府通敌,而是着实无力抵抗啊!
而且……
赵祯有难言之隐。
而且就宋朝的军队去剿匪,就怕土匪没有造成多大的伤害,百姓就先被军队给生吞活剥了。
宋朝承接五代,五代那可是真实的人吃人的乱世。
贼过如梳,兵过如篦的话可不是戏文,那是真实的世界。
五代时候,军队但凡占领一城,将士必将例行抢劫,这种行为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夯市。
宋太祖虽然禁止宋军夯市,但五代以来的旧习不是一道命令就能够杜绝的,在宋初相当长的时间内,夯市的行为依然不断地发生。
如今当然不比宋初了,但是军队的作风依然野蛮,将他们放进民间剿匪,怕是匪还没有剿,百姓却先糟了大罪。
所以,欧阳辩的建议看似切中大宋痼疾,但是赵祯却是没有怎么表态。
这让欧阳辩颇为郁闷。
好吧,修路是花钱多了些,赵祯不肯修也罢了,针对地方苛捐杂税的政策影响太大,赵祯不肯也正常,毕竟容易引起反对,但剿匪这事,怎么看都是非常必要的事情,怎么这事赵祯也在犹犹豫豫的?
欧阳辩想不太通,但有个人号称赵祯小棉袄,是当朝最了解赵祯的人,常常在赵祯郁闷与想不开的时候予以心里按摩,而这个人就是欧阳辩的老父亲欧阳修。
其实欧阳家的三个儿子应该吃醋,因为他们的老父亲的耐心都用到了别人身上了,但不是欧阳辩,而是赵祯。
所以欧阳辩回去就直奔家里找欧阳修。
欧阳修听完欧阳辩的抱怨,笑道:“所以说猛将必发于卒伍,宰相必出于州郡,你要是了解咱们大宋的国情,你便不会有这个疑问了。”
欧阳修给欧阳辩讲清楚里面套路,欧阳辩才恍然大悟。
赵祯还真的是有难言之隐啊。
若真如欧阳修所说,那这匪还真不如不剿呢。
不过欧阳辩还真不是轻言放弃的人,既然这事朝廷办不来,或者说不愿意办,那他就自己来!
第二天他给各处央行分行支行行长发了召集令,当然名义是年底尾牙会,也到了年底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时间上是提前了不少,但各地分行支行的行长也都不敢耽误,在规定的时间内赶到了汴京。
各地分行支行的行长们聚集在了一起,各个一起风发。
作为各地的负责人,他们头上都悬着一把刀——央行的经济纠察小组。
gu903();这让各地的分行央行的行长不敢轻举妄动,但实际上他们也不需要贪腐,因为欧阳辩制定了严厉的监督体系,也制定了丰厚的奖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