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不动声色道,“去问问,贵妃这两日,有什么不寻常的举动。”还以为他后宫里有多少聪明人,原来没多少。
能跟在皇上身边的人,那都是顶机灵的,主子会问到什么话,提前就问好了。只等主子来问。
梁九功道:“回主子的话,贵妃娘娘让敬事房的人送了彤史记录和起居注。”
康熙:“……”贵妃在窥探朕的心思,贵妃窥探到了朕的心思。
康熙一下子烦躁起来。原本打算在晚膳前批几份当紧的折子,也没了心思。
好啊!知道朕不想让安嫔有孩子,就想办法给她安排个孩子。知道了朕的这份心思,不是该来问朕吗?
为什么不来问他,却跑去帮别人了?
这明显是把他当外人防着。
还有查彤史记录的事。心里有什么疑问,不能直接来问他?话说的好听,他们是一家人,他们亲密无间,原来都是假话。
她其实在小心翼翼地防着他!
康熙越想越气。在西暖阁里来回踱了一会步后,吩咐:“去看看纯亲王怎么还不回来?在说什么呢?没完没了了。”
主子心情不好,梁九功不敢马虎,亲自跑着去了。没多大一会儿折身回来,禀告道:“七王爷在贵妃娘娘谈话。七王爷说,一会儿便回。”
“他们在说什么?”
“奴才不知。”梁九功小心翼翼道,“奴才进去的时候,他们没说话。”
康熙暗暗后悔,七弟是弟弟,但也是男人。怎么能让男人随便入宫呢?而且还是个口才好的男人,京城里有多少女子想入纯亲王府……
不能往下想。往下一想,就想赶快去承乾宫看看,他们究竟在谈什么。
康熙是个非常理性的人。很多事,都是在心里想想,不会当真做出来。
纯亲王去向贵妃请安,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他若是再过去。又有鸣鞭开路,又是太监侍卫,呼呼拉拉一大堆人去承乾宫,就惹眼了。
“贵妃在哪个房间,接见的纯亲王?”康熙沉声问。
梁九功心里“咯噔”一下。主子的心思,他摸不了七八成,也能摸个五六成。这八成是对七王爷不满了,想知道里面的具体情况。幸亏这一趟是他去的。知道怎么说话合适。
赶紧说:“在西次间里。黄忠和两个宫女在里面伺候,贵妃娘娘坐在南窗台下的罗汉塌上,七王爷坐在八仙桌边,奴才进去的时候,他手里拿着笔,正在写字。”
康熙:“……”写什么?写诗?老七的文才不错,会写诗。深吸了一口气,平淡地说道:“再去跑一趟。就说晚膳提过来了,让他赶快回来用膳。有什么话,改天再说。”
他想说,催催御膳房那边,今晚提前送膳。又想到这个奴才机灵,听了他前面的话,不用他吩咐,就会催。
梁九功出去,先安排人去催御膳房,然后才跑去承乾宫。
纯亲王同贵妃正谈到兴头上,听说膳食摆好了。毫不犹豫道:“你跟皇兄说,我不饿,让他先吃吧,我一会儿就过去。”
梁九功:“……”他能说什么?难道说,皇上在急等着您呢,您再不回去,皇上就要发火了?
肯定不能这么说。
奴才就是传个话,万不能揣测主子们的心意。
“喳。奴才这就去给万岁爷回话。七王爷您也早些过去,万岁爷专门吩咐御膳房做了您爱吃的菜。”
康熙听到让他自己吃,心情竟然出奇地平静了。粮食紧张,朕平时晚膳只有四个菜,因为想着和这个不成器的弟弟用膳,才破例另加了四个菜。
不吃正好了。
朕一个人吃,全吃光。
大怒的时候,想办法让自己平静下来。也是康熙多年养成的习惯。他担心自己会因为情绪,做错事,说错话。每当气愤之极的时候,就想当时情况的好。
朕一个人吃八个菜,全京城也只有朕一个人的晚膳是八个菜。在他的念叨中,膳食摆了一桌子。
他刚说了“开膳”,太监进来禀报,七王爷来了。
康熙看着开水白菜说:“带他进来。”布膳太监很有眼色地夹了一筷子,放在他面前的碟子里。
你自己说的不饿,今晚别想吃。让你站在旁边看着朕吃。理由也想好了。要跟纯亲王谈话,所以一边吃一边谈。
纯亲王的心思,压根就没在吃上。跟着太监进来后,眼光没往桌子上看,而且也没有想要坐下来的意思。
他站在康熙五六步远的地方,激动地说:“皇兄,臣弟不做皇室的王爷了,臣弟要做无冕之王,在暗中帮助皇兄成就大业。皇兄想说的话,臣弟帮您把它传遍天下;皇兄不能说的话,臣弟帮您说;皇兄不能杀的人,臣弟帮您杀……”
“等等。”康熙打断了他的话,冷津津地问:“你要杀什么人?去一趟承乾宫疯了?”
“不是用刀杀人,这是打比方……”纯亲王想把方才听到的话,再结合着自己的想法,一下子都告诉皇兄,急慌中不知道先说什么好。
作者有话说:
看到有小伙计嫌更的少,加更一章啦!
第80章心情
康熙冷淡的态度,丝毫没影响到纯亲王满腔的热情。他心想,你这是不知道什么事,知道是什么事,你比我还兴奋!
“南宋时期,私人小报上登出过宋徽宗斥骂蔡京的诏书,皇兄知道这事吧?报上还说,蔡京及其同党全部被皇帝投入牢中。老百姓信以为真,奸相被惩,兴奋极了,奔走相告。把蔡京搞得灰头土脸,不得不一次次的站出来解释。”
纯亲王激动地又道,“还有理学家朱熹,满口的仁义道德,好像这世上,只有他是正统,别人都是旁门左道,自视清高的很。可偏偏这人为官清廉,在政务上挑不着他的错处。小报爆出他与儿媳偷情,还生出了孩子。走到街上,很多人扔他菜帮子臭鸡蛋,追着骂。让他也彻底体会了一把,被人漫骂的滋味。”
这种牵扯到朝堂稳定的事,一个王爷都知道,康熙怎么可能会不知。当年,老师讲到这件事,对他说的是,一定要管控好民声,将私人小报消灭在萌芽阶段。否则等状大到不可控的程度,谣言四起,可能会动摇国本。
所以,当今只有由朝廷严格管控之下的邸报,由内阁发抄的谕旨、题本和奏折,经过通政使司、六科、提塘等环节发往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