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173(1 / 2)

旺夫命 南岛樱桃 3080 字 2023-08-19

旺夫命 !

十九年的春旱影响了京城周围一大片, 二三月间百姓就连吃水都紧张,灌溉变得困难起来。加上天公不作美,这季收成几乎全坏了, 专管农事的官员急上了火, 频繁进出皇宫,他们不断在商量看能想出什么办法。

卫成不懂农事, 他没跟着掺和进去, 只是在皇上将心思投注到农业这块儿的时候帮着把其他方面盯了盯。

春旱带来的问题已经很多, 这种时候不能再添乱。

哪怕朝廷想了很多办法,也没能挽回地里的损失,跟着户部就下了公文,免去受灾地区这一年的地税, 又从南边几个产粮大省紧急调来一批粮食应急赈灾, 这才没因为饥荒引来暴动。

这些事主要是户部在安排,户部尚书作为当朝一品大员他年纪本来就大, 因为京城周围闹这场春旱, 这一整年他都没松快过, 看着出老了很多。

农事同通政司衙门扯不上任何关系,但卫成并不清闲。因为地里收成坏了,就有人要饿肚子, 哪怕赈灾粮拨下去也救不了所有人, 人要是没饭吃要挨饿的时候就容易犯事, 他为了求活什么事都做得出。大规模的□□虽然没有, 作奸犯科的不少。

顺天府尹烦, 三法司烦,通政司只不过稍稍好些。

平常卫成不会将衙门里的事情搬回家来说,可因为这场旱灾直接影响到周围一片,卫家上下也很关心,有什么新的情况他就会提一提,姜蜜听着就生了个念头——

“爹娘忧患意识好,我们家一直有存粮,加上相公你的俸禄,旱灾几乎不影响咱。我之前就在想,假如说春旱造成地里收成不好,咱们那几百亩地是不是少收点租?现在情况比我想的还严重,今年的地租是不是直接免了?地里没有产出,要强征那不是逼人上绝路?”

姜蜜说完就在等家里人表态,二老知道种地辛苦,家里有地的都是看天吃饭,佃农的日子更难。他俩点点头,说:“媳妇儿你跟老三商量着办了就是,咱们家啥都不缺,少收一季没啥的。”

卫成多想了一些,一等二等没等来他反应,姜蜜喊他一声:“相公你说呢?”

“当然好,我刚才在想,我出来带个头会不会有其他大人也跟着免去地租?要是能带起这个头,对广大佃农是好事情,这种程度的干旱影响不到勋贵之家,却可能击垮看天吃饭的农户。”

他说到这里,姜蜜跟着琢磨了一番,觉得很有可能。

官老爷都看重名声,卫成怜惜佃农,为他们免去一年地租,其他大人要是照征不误,说出来就不那么好听,那么一定会有人跟着免租。卫成等于是给人下了个套,别的大人可能会在背后臭骂他,他倒是不大在乎,想着能给受灾的百姓减除负担就好。假如说地主家要强征,佃农给不起,可能就要欠债,欠债还不起就要加利,利滚利,一家子从这儿可能就毁了。

地里一季的损失地主家扛得起,地主来扛比推给佃农好些,朝廷也能少点麻烦。

“那就先说在这里,我跟着安排人去地里看看,要情况真有那么严重就通知下去今年免交地租。”

卫成笑看姜蜜:“夫人慈悲心肠,想得也全面。”

姜蜜摆手:“还不是当了官家太太,我男人一年三百六十日都在为百姓做事为皇上分忧,我能拖后腿?”也是现在条件好了,条件好了她才乐意帮人,条件差的时候只想守好自家一亩三分地踏踏实实过日子,别家如何她才不去关心。

姜蜜跟着就安排了人,去自家地里查看情况,传回来的说法很不容乐观,她按照商量好的宣布今年免收地租,佃农们一直在担心的事突然有了着落,许多人长舒一口气,回过神来称颂卫大人,说是活菩萨。

他平常收租就比别人少,遇上灾年更痛快,直接免收,他不愧是从乡下走出来的大官老爷,是真明白佃农的难处,后来甚至有农户到卫成他家门口来磕头的,路过的见着问怎么回事,这才知道卫大人不声不响的免了佃农的地租。

事情的确按照卫成想的那样发酵开了,皇上近来最关注的就是周围这片的灾情,这事传到宫里,皇上也不吝惜美言赞颂了他,说他虽然不懂农事,也想方设法在为朝廷出力,灾年免租是雪中送炭的好举措,值得效法。

皇帝一句值得效法,实实在在帮助了许多人。

陆续有地主家宣布免租,佃农们压在心里的大石头就搬开了一半,现在他们不用考虑如何交租,只需要想法子糊口,努力熬过这一年。

旱灾是从春天闹的,闹过了孟夏,五月里京城才下了场雨,这场雨也不是很大,只不过稍稍滋润了地面,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说起来到这种时候哪怕来场大雨也于事无补,春天种下的粮食已经没救了。

虽然说雨势不大,还是让京城百姓深感欣喜,平常下雨天大家都是撑着伞走,这日有不少人不管不顾的冲进雨幕之中,仰起头,张开嘴。

雨水落在脸上的感觉太舒服了。

这场雨后,又过了大概半个月,卫家迎来惊喜。这一天,卫成在通政司衙门忙活,姜蜜吩咐灶上做了清热解暑的绿豆汤给家里人送去,才喝了两口,门房急匆匆的进来,说外面来了许多马车,说是给卫家拉粮食来。上前来同他交涉的是什么镖局的镖头,问当家的可在?让去个人说说怎么卸货,粮食送哪儿?

姜蜜愣住了,她除了去别人家走动平时轻易不出二门,这天收拾了一番出了大门口。

出去一看,果然是长长的车队,拉的是用麻袋装的货,说是米粮。

镖头一看出来的是个女人,再看她这打扮,拱手问是卫家夫人?

姜蜜颔首,说老爷人在衙门,问他们怎么回事,为谁拉的镖?是不是送错了?

“没错,不会有错。这是从宿州府拉来的粮食,北边遭灾的消息传下去,卫大人他侄子包括您娘家那边帮着凑了不少粮,怕不够还去各乡里收,收得差不多了赶着要给您送来。您家侄子不是写书那个?他说回头要把乡亲们便宜卖粮帮助北边渡过难关的善举写进书里,让天下人看看,县里商户包括乡绅地主听说又排队捐了不少,稀里糊涂的就装出这么多来……”

这批粮食实在太多了,根本不可能请商户顺带运走,只能托付给镖局。

他们走镖的听过不少卫大人的故事,得知这批粮食是送去京城卫府,不过只收了个辛苦钱,一分没有多要。并且这一路他们没多耽搁,紧赶慢赶赶来的,只怕走慢了耽误事。

镖头把大概情况说了说,又摸出一封信递过来,姜蜜也顾不得讲究,她伸手接过当场拆开来看了看。

看明白之后,她把这封信装回去让奴才跑一趟通政司衙门,把信拿给老爷,让顺道把这个情况说一说,请老爷回来主持大局。

奴才拿着信飞快的跑出去了,姜蜜又安排仆妇送绿豆汤来,怕绿豆汤不解渴,又备了凉茶。

“劳烦镖头稍等一会儿,我一个妇道人家也做不了这个主,家仆已经上衙门请老爷了。”

“没事儿,我们等得起。这些年听了不少卫大人的故事,早想亲眼见一见他,兄弟们是不是啊?”

这些走镖的是真热情,跟着说是。

这么大阵仗怎么可能少了看热闹的,围着看热闹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都震惊了,问走镖的通政使大人在他老家那头名声有那么大?听说北边遭灾都有人自发给他捐粮?

捐粮的主要是想被写进书里,想得美名,这其实是毛蛋的成功,他那个书太火了,认字的都看,不认字儿的也会去茶馆听人说书。

托他的福,卫成成了省内第一名人,他的故事三岁小孩儿都听过。

……

这种细节就不用说得太多,边上人问卫成在老家有这影响力?走镖的只管点头。

京城百姓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这种事也是闻所未闻。

北边遭灾了,老家百姓给他捐粮,还托镖局送上京城,这么多啊,他那一家人吃到那辈人才能吃完?这车队走出来都跟朝廷安排运赈灾粮的没差了。京城百姓触动很大,本来卫成这几年沉淀了许多,他都没搞什么大事情,老百姓追忆了前尘旧事,说他真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是刚直不阿的青天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