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关于高等教育政策的争论(1 / 2)

接着往下看,发现中国教育公司竟然也发送过来了一封邮件,让其比较在意,因为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同于常规商业企业,不会按照季度来发送经营报表的。

像这种福利企业,除非遇到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都是在年底的时候,才开始制作年度报表,描述企业经营情况,其他时间内,并不需要如此做。

因为他们不是营利性单位,能够维持收支平衡就不错了,只要企业能够平稳运行,就不需要向他做过多的汇报工作。

点开这份文件,仔细看了下,原来是关于高等教育扩大化引起的争论,已经开始有点扩大的趋势,才发送邮件过来,将情况告诉他,同时询问如何应对。

对于扩大高等教育这个事情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全国上下,都是持支持态度的,毕竟我国的高端人才已经严重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了。

只有通过录取更多的高考学子进入大学深造,才能够解决我国人才短缺的问题,才有利于经济继续持续向好发展下去。

但是他这个扩招计划,就有点太激进了,将原本固定的比例,直接是按照分数来录取,只要超过了这个分数线,就能够上大学。

本来这个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因为这个招生分数线划的其实很高,比前世所谓的985录取线要都要高。

正常情况下,是没有那么多人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分数,他的这个方案也就顺利通过了,甚至当时还有人认为这样不利于扩大招生规模。

因为那时候,高中学生使用智力牛奶的时间并不长,就算是短期内智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基础并不一定就很扎实,高分数的学生还不是那么的普遍。

但是他选择以分数线来确定招生规模的时候,学生使用智力牛奶的时间比较长了,就算是之前的基础不太牢靠,也基本上依靠高智力弥补过来了,补齐了他们的基础。

加上这个改革让许多学生看到了希望,原本的内卷化情况瞬间就瓦解了,他们不需要和其他同学比较,只需要和之前的自己比较就可以了。

这让许多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的努力,而且都是可以看得见自己和规定分数线的差距,只要越过了这个分数线,就是鲤鱼跃龙门了。

所以不管是之前成绩好的,还是之前成绩差的,都比之前努力的多,毕竟都是喝过智力牛奶的,智商都不会差到哪里去。

只要他们真心想要努力,并且付诸实践,结果就不会太差,自然成绩普遍非常好,高考高分数的人数自然也就非常多。

这次招生的人数较上个招生季,提高了太多了,多到许多学者都感觉心慌,如此庞大的招生规模,会面临许多问题。

首先是否可以教育的过来,对于教育学家来说,他们希望招进来的学生,都能够成材,数量固然重要,质量更加重要。

如果不能够将这些学生培养成材,数量就是再多,意义也没有多大,而之前我国高等教育能够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高质量的师资力量也有限。

这是现实问题,也不是有钱投入就能够短期见效的,是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他们也是清楚,中国教育公司为了能够做好高等院校的硬件条件,投资了大量的资金,甚至从其他方面拿出大额的资金用于补贴这块。

其中中国医药公司就拿出了5000亿元,中国医疗公司也调剂了不少的资金,进入中国教育公司,目的就是为大规模扩招做好准备。

事实上我国的高等院校,这几年来,硬件条件确实是得到了质的飞跃,基本上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校园,不仅日常教学设施条件提高了,而且对实验室的投入也大幅增加。

但是这些都是硬件,硬件条件好并不代表就能够培养好学生,最重要的还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如果这方面不足,和放养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

当然,中国教育公司在全国高等院校推广智能教师作为理论教学的手段,他们也是清楚的,只是效果如何,他们也不清楚。

9月新生入学,到现在满打满算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肯定是看不到效果如何,甚至很多高校目前还在军训当中,还没有正式上课呢。

也正是没有看到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同时又有如此大的招生规模,两者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才导致争论如此之大。

其次就是将来就业问题,学生如果花费几年的时间来上大学,结果毕业发现,满地都是“高材生”,又没有足够的合适工作岗位,到时候会出大问题。

在许多人看来,适合高级知识分子的工作岗位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工作岗位还是那些体力劳动,这是目前劳动分工的普遍现象。

而我国如此大规模的培养大学生,一方面导致大学生数量过多,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竞争激烈,产生严重的内卷化现象。

而内卷化现象一旦出现,其实非常的痛苦,也非常的可怕,拿的工资低,加班时间长,竞争压力大,毫无幸福感。

另一方面则是普通劳动者数量大幅减少,到时候工厂招不到工人,餐馆找不到服务员,到时候我国的经济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

企业如果无法正常经营生产,为了生存,只能将工厂搬迁到其他普通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产业就会发生转移,国内工业就会空心化。

这对目前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形势是非常不利的,到时候会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而且还会引发不好的思想,例如读书无用论。

虽然他们也听说过将会使用机器人代替普通劳动岗位,但是毕竟没有发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如果一直无法实现,那么能不能撑到那个时候,还未可知。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的成本同样不低,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够使用得起机器人,甚至使用机器人的成本比雇佣真人还要高得多。

如果是这种情况,同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毕竟追求更多利润是企业的天性,成本高自然对企业发展不利,竞争力也会降低,获利能力也会降低,投资欲望就会减少。

所以很多人对中国教育公司和教育部的这次改革非常有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些考虑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没有人有意见反而会出问题。

只要稍微有点责任心的人,都知道这么做迟早会出问题,如果到真的出问题的时候再想办法,就已经迟了。

不过目前还没有上升到人身攻击的地步,大家都是就事论事,将其中面临的风险说出来,期望能够做出改善,规避风险。

其实也没有什么方法改善,因为目前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么干的,除了减少招生规模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办法了。

而想要减少招生规模,也很简单,甚至不需要改动现在的招生制度,只要将高考的难度提高就可以将许多人挡在门外。

说实话,这样的情况并不是赵一愿意看到的,如果真的一味的提高高考难度,就是为了缩小招生规模,和他原本的初衷就背道而驰了。

现在的高考难度其实已经不低了,甚至比赵一前世的高考难度要高很多,因为智力牛奶的关系,如果太过于容易了,学生可能真的不需要花费多少力气,就能够考一个高分。

虽然他不希望学生将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应付考试,但是也希望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尽量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不是了解皮毛。

他不想看到高考难度是为了限制录取人数而设定的,而是回归到教育本身的目的,将高考选拔的目的弱化,强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

只要他们的基本功能够满足大学阶段的学习能力,就已经可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新大学生,这才是高考考核的本来目的,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

高考作为限制录取人数的门槛,主要还是高等教育资源有限,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来分配资源,只是能通过高考的,并不一定就是需要的真正人才。

现在如果拿不出来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解决上述问题,那么很可能下一次高考,就会大幅提高高考难度,将录取比例降低下来。

所以中国教育公司才这么着急,因为这么做明显不符合赵一的理念,也不符合中国教育公司的理念,要知道这个主意,还是他们率先提出来的。

因为中国教育公司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参与者,他们对于下面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最为了解的,所以他们才会如此着急。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学生天赋都不错,如果真的为了限制录取比例,那么将会有许多的人才被挡在门外,要么从事体力劳动岗位,要么就只能出国留学。

虽然说各个劳动岗位都是为国家做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目前社会上知识劳动创造的价值要普遍高于体力劳动。

而出国留学则是为国外培养人才,我们这么努力的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可不是为其他国家服务的,这种情况的发生,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