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她说是与同窗不慎闯入。
第三次,她称出于对校内禁地一扇秘门的好奇,遂冒险进入。
三次解释虽勉强能自圆其说,但她为何要给出不同的理由?
人的记忆本是碎片化的,反复询问同一事件,大体经过能忆起,但过多细节则可能导致答案各异。
大脑会自动将无关紧要的信息遗忘于角落。
因此,判断供词真伪之一法便是反复询问细节。
编造的谎言往往细节丰富,无懈可击,未经世事者易如背书般复述。
然而季兰兰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唐元觉得季兰兰的三个回答真假参半。
最后一次他直接问及“你是否被逼迫而来”,季兰兰面色大变,显然不愿他人得知真相。
若不愿在他人追问下透露过多细节,最可能的做法便是随口说出一个符合事实,却又简化易懂的版本以堵住提问者的口。
简言之,便是“敷衍之辞”。
我并未全盘撒谎,只是将事实略加改造或拆解,使之更为简洁。
而关键信息则被隐藏其中。
季兰兰究竟隐瞒了何事,有何可隐瞒?无非是受同学欺凌或诱骗,结果困于此地。更糟糕些,便是被同学直接囚禁于此。
她身为受害者,为何不坦诚相告?
唐元执行过多次任务,深知此番任务非比寻常!他必须站在高中女生的角度去剖析问题,尽管他自认为同理心强,但面对异性,却束手无策。
他抓起自己的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