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惊喜的态度让李晶雅很是受用,被人夸奖总是让人开心的,但是她没有打肿脸充胖子。
她也希望自己是个很厉害的人,什么都能轻松学会,可惜她不是,硬要假装的话,是要付出代价的。
她不愿意。
她解释道:“我只能说一些简单的法语,稍微复杂点的,我就只能听,不能说了。”
她一用法语说起长难句、复合句,就错漏百出,所以她宁愿不说。
这位粉丝回想了一下,李晶雅说的那几句法语,结构都非常简单,没有使用任何复合句式。
这些她在李晶雅主动提及之前没发现的,这是因为李晶雅的口音太巴黎了,就是巴黎街头会听到的口音,还是那种比较追求时髦的年轻人会说的那种。
她赞叹道:“你的法语非常标准,我还以为你在巴黎生活过。”
李晶雅肯定了她的猜测:“我确实去过巴黎,我小的时候,每年都要去巴黎待一段时间,学芭蕾。”
巴黎歌剧院可是芭蕾舞界的一大圣地,在李晶雅六到十二岁的这七年间,她每年都要去这里进行一段时间的集训。
李晶雅没有正经学过法语,她的法语都来自于对他人的模仿,比如她的芭蕾舞老师伊丽莎白,比如李泰和。
伊丽莎白是法国人,李泰和是在欧洲长大的,他对多种语言都有涉猎,他还曾经认真考虑过是否要去法国读大学——法国和美国是数学界的两座山峰,都在少年李泰和的选择范围内。
语言环境复杂的欧洲就是这样,欧盟大概有一半的人会两门以上的语言。
这倒不是因为欧洲人普遍有语言天赋,而是环境使然。
在欧洲,跨国婚姻很多,在一个核心家庭(父母双方与其子女形成的小型家庭)里,夫妻双方的母语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么在这个多语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大概率能同时掌握父母双方的母语,再加上学校要求,有些人甚至能在成年时粗略掌握六七种语言,精通其中的两三种。
在欧洲这种多语言环境里,只要有语言天赋,很容易被发现,新加坡也是这种情况。
其它地方的人也不乏语言天赋出众的人,但是他们的生活环境并没有足够的条件将他们筛选出来。
说起来,李晶雅可能是有点儿语言天赋的那类人,她在生活中会不自觉地注意周围人说话,她还会去猜这些是什么意思,也会尝试去分辨其中的结构、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