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 章[二合一](1 / 2)

盲妾如她 法采 4019 字 2023-10-19

www.biquxsw.cc,盲妾如她 !

第 81 章[二合一]

招安失败, 俞军在虞城王率领下攻破朝廷遍州防线。

前来招安的朝廷官员尽数被俞军所俘,遍州城内官员逃遁大半。

而前去招安的窦首辅被抓, 镇守朝廷边界的定国公竟也没能继续领兵作战。

定国公府传出的消息, 道是定国公詹司柏受了伤,无法亲自领兵,暂时只能靠兵部代管天下兵马, 待定国公养好伤势, 再击退叛军。

可也有说法,道定国公府的说辞不过是为了稳定大局罢了, 定国公詹五爷早已离开国公府, 如今去向何处, 无人知晓。

不论如何, 朝廷文武两位顶梁柱陡然垮塌, 只剩下皇帝指挥着零散的文武百官, 同俞军对战。

往日里,小皇帝万事不操心,全权交给两位肱股之臣, 现如今再想找人顶替定国公和窦首辅, 却根本无以为继。

皇上第一次在朝堂上大发雷霆。

可雷霆发过, 还是被俞军入侵, 仅仅半月的工夫, 便被俞厉连吞三城。

若是再吞下去,可就离着京城不远了。

皇上怕了, 征调多处兵马抵挡俞厉。

虽然战术不得法, 可这些兵马在定国公手下多年, 多是精兵良将,这才堪堪挡住俞厉攻打的脚步。

但朝廷胡乱调兵, 打破了定国公多年的部署。

而定国公迟迟没有出面震慑,各方势力嗅到了味道,无不蠢蠢欲动起来。

赵勉趁机吞下朝廷一城。

被平不久的襄地,有人趁机从暗处钻出,打着襄王的旗号再次造反。

连戎奴也蠢蠢欲动... ...

卫泽言劝俞厉在此时联手赵勉,一起攻打朝廷。

等朝廷垮塌,再反手制住赵勉不迟。

俞厉听得皱眉,“过河拆桥之事俞某不屑于做,且那赵勉心思毒辣,不欲与之为伍!”

卫泽言在他的固执中揉了额头。

“现今咱们最大的敌人便是朝廷,这是多好的机会,若能一路攻入皇城,万事休矣!你俞厉可就是开国一帝... ...”

这般令人心潮澎湃的话语,俞厉却仿若没有听闻一般。

恰有人到了门口。

俞厉根本不理会卫泽言所言,反而打断他的话,叫了外面的人。

“是不是阿姝找到了?!”

可惜外面的侍卫来回话。

“王,王姬尚未找到,只寻到一双鞋子。”

侍卫将鞋子捧了上来。

俞厉看着鞋子,悲从中来。

这么多日子还没找到人,他到底还能找到妹妹吗?

妹妹还在世间吗?

他视野模糊,任凭卫泽言又说什么尽快联姻孟氏、稳住秦地局势、收拢天下想要反朝廷的名士,他都听不见了。

他只是看着那鞋子,想到妹妹为了自己纵身跳崖,就算他反了朝廷,大仇得报,妹妹是不是也回不来了... ...

有人也在寻找。

从遍州,沿着往水往下游寻去,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找着。

比起俞厉的悲痛,此人几乎不敢去想那种可能。

他想他只要去找,总能找到他的阿姝... ...

可是一日两日过去了,十天半月过去了,男人整个人黑瘦了下来,眸中暗淡无光,鬓角竟在某夜之后,有了丝丝白发。

穆行州一直跟着他。

“五爷,歇歇脚吧。”

这些天他没有一日休息,一直在寻人的路上。

他将女子的白纱系在手腕上,没有解下一时半刻,一直寻一直呼唤。

他呼唤着失踪的女子,又仿佛呼唤着走失的自己。

白日里,不曾停歇半步,只有到了黑夜之中,才勉强离开往水岸边,回到临时宿下的地方,看一看他还在襁褓里便离开母亲的儿子。

小儿什么都不知道,又仿佛什么都知道,日夜哭泣。

男人有时甚至不敢去看儿子的脸蛋。

曾几何时,他的阿姝最喜欢把儿子抱在怀里,轻轻去贴儿子柔嫩的脸。

可如今呢... ...

他仍沿河搜索着。

对岸起了乱,男人怔怔看了一息。

如今朝廷和俞厉正面开战,战场之外的各地也并不平和,人心涣散,烟火四起。

从前男人有多么想平一己之力,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如今他就有多想战乱纷纭。

只有经过战争的洗礼,鲜血的洗刷,一个腐朽的王朝才能彻底地垮塌,一个崭新的帝国才能重新建立。

这是历朝历代的道理,可惜他醒悟地太晚。

五爷看着远处的火光,静默半晌,又继续寻找。

只是在这个时候,秀淡跑了过来。

“五爷,不好了,暮哥儿烧起来了!”

男人一怔,心下一紧,一时顾不得许多,快步向回跑去。

姚北请了当地的大夫过来,男人赶回来的时候,大夫刚刚帮着小儿开了药。

五爷看过去,小儿脸色潮红,紧紧闭着眼睛,委屈地一抽一抽。

五爷的心也抽痛。

他问大夫,孩子好了么。

但大夫说不太好。

“孩子太小,又颠沛流离许多事日,看着是受了风寒,但实则心绪起伏,安定不下,若是再生夜间惊厥,便十分不妙。”

五爷自从离开遍州之后,便抱着暮哥儿寻找俞姝。

这一路大人受得了,小孩可受不了。

他听了大夫的话着急起来,“若是现在定下来不再走动,孩子能好吗?”

大夫叹气,“若能安定自然是好的,但怕的是孩子夜间惊厥。此处只有小镇,我等行医水平有限,一旦孩子惊厥,未必能救得了。”

众人皆在,在大夫的话里,都听得心下咯噔。

可是现在再启程回京,或者再进京寻高明太医,也是晚了。

况且京城,谁都不想回去了。

男人看着孩子一筹莫展,只能去附近城中寻医。

不想就在此时,魏北海夫妻突然来了。

两人因着魏北海的病,一直寻大夫,眼下正寻到此处。

他们夫妻一听五爷要寻高明太医,立刻指出了据此不远便有一位太医。

此人从前在太医院,后不想被拘于朝廷,辞官离开。

他医术高明,正是五爷所寻之人。

当下再来不及等待,抱着暮哥儿立刻而去。

那大夫果真医术高明,连着守了暮哥儿三夜,其间惊厥了一次,也当即被大夫施针按下。

三日之后,总算无虞了。

五爷亦三夜未睡,看到儿子终于恢复了正常脸色,才松了口气。

可大夫也告诉他。

“万不能再带着孩子颠沛流离了,孩子还需安稳静养。”

这么多日都没寻到人,谁知道还能不能再找到?

若是活着,自然有寻到之日,若是没了,急着寻也无用了。

五爷看着孩子,在小儿的眉眼之间,仿佛看到了冷冷清清的女子的模样。

他心头疼得厉害,可也只能暂时停了下来。

至少等她回来,孩子是好好的。

男人在这位太医所在的城中置了宅院。

而魏北海夫妻正跟随此太医调养身子,干脆搬来与他们同住,还能帮忙照看暮哥儿。

那对夫妻喜欢暮哥儿得不得了,恰暮哥儿也喜欢他们,尤其喜欢楚远书,每每楚远书抱他,便乖巧地倚在楚远书怀里,仿佛能嗅到他娘亲的半点气息似得。

惹得那没有孩子的夫妻两人,心疼得不行。

他们就在此地住了下来,安定了下来,暮哥儿也渐渐好了起来。

只是穆行州在这日去了五爷的房中。

他一脸犹犹豫豫,不知怎么开口。

五爷瞧了他一眼,便知他心中所想。

“是不是京城给你来了信?”

穆行州点了点头。

京城给他来了许多封信,一直催促他回去。

可他怎么能在这个时候扔下五爷?

只是... ...

“大小姐犯了喘症,迟迟不好,我... ...想回去看看... ...”

五爷猜到了。

他看向穆行州,想说什么又不知怎么说。

穆行州对詹淑贤的心思并非一日两日,京城不乏有贵女看中穆行州,都被他拒了,等得便是那一人。

而且在他们离京之前,两人一开始谈婚论嫁,他仍记得当时穆行州每日里,有多开心... ...

他想问穆行州一句,彼时皇上为什么来了,又为什么和詹淑贤在一起,穆行州不考虑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但没有实证的事情他没办法说。

毕竟事到如今,詹淑贤也没有进宫,而且还在定国公府,以他受伤养病为由,主持国公府。

说起来,詹淑贤才是国公府的嫡系血脉。

五爷看向穆行州半晌没说话。

他不会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他只是提醒他。

“护好你自己。”

穆行州连连点头,“五爷放心,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男人在这话里,抬头看了他一眼,缓缓笑了一声。

“好。”

两人互道保重。

五爷将穆行州一路送到门外,看着自己捡回来养大的少年,此刻扬鞭打马离开了。

但在穆行州离开的第二天,五爷病了,竟然同暮哥儿前些日一样发起烧来。

男人从小习武练功、熬打身体,为的是守家卫国,所以几乎从不得病。

但这一病,竟将人烧糊了起来。

半梦半醒之间,他仿佛看到床边来了人。

那人穿着素白衣裳,身形纤瘦,一条白丝带覆在眼间。

她在他床边只站了一下,便转身离去。

男人怔住了,“阿姝?!”

她却仿佛没有听见一般,伸出双手,摸索着向外走去。

可惜她看不见,这般走了几步,突然被脚下绣墩所绊,身形陡然一歪。

男人心下一提,一个箭步冲了上去,想将她抱进怀里,唯恐她摔倒在地。

可他这般着急奔上前,可张开手臂抱过去,却只是扑了个空。

男人在高烧中,撞到了架子上。

他在疼痛中清醒了过来。

眼前什么都没有,没有素白衣衫,没有绣墩,也没有女子。

只有一条覆眼的白纱,被他时时刻刻系在手腕上。

白纱松散开来,两根系带在他腕间晃动。

他眼眶滚烫到无以复加,将白纱取下,学着她平日里的样子,覆在了自己眼上。

白纱覆眼的一瞬,被泪水浸湿开来。

男人喉头哽咽,在高烧之中,嗓音发哑地反复呼唤着。

“阿姝,你在哪... ...告诉我,好不好... ...求你,不要再惩罚我... ...”

可惜空荡昏暗的房中,无人回应。

战事连绵,战火四起,但在避世的山间,仍旧存留一丝安详。

山间,初雪过后,天朗气清。

万里晴空只有两三游云,优哉游哉地飘荡。

人人穿了大厚衣棉衣出门干农活。

有马车从远处的山路上驶进村庄,村人见了那高挺轩昂的马车,无不纷纷让路。

马车停在了村口,很快从上面下来两个女子。

其中一个丫鬟打扮,扶着另外一个女子下了车。

丫鬟提醒那女子小心。

“刚下过雪,地上湿滑,您可小心。”

那女子说无妨,身轻如燕地跳下了车。

她私下看了看这村庄景色,叹了一句“心旷神怡”。

村人见两人衣着鲜亮,尤其见那丫鬟扶着的女子容貌不凡,不由地低呼一声。

“呀,村里来女神仙了!”

女子听了,不由地笑了起来,连道不敢当。

“我就是一闲人罢了,在隔壁山头开了一家书院,各位老乡若是不嫌弃,可把孩子送我书院,一个铜板都不用,便可读书进学!”

众人皆惊。

丫鬟替那女子道,“我们书院唤作野鹤书院,这是我们书院的温山长。”

众人还以为她姓温,但并不是,她姓宴名温。

宴温确实在隔壁山上建了书院,不光收留村中小儿读书,而且还收留些孤寡老人或者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