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良在来的路上就给了柳如霜一只钱袋子,里边是六张百两银票,正是这趟要支付的买山头余款。
这时候柳如霜便拿了出来,先开口道:“叔,这里是剩下的六百两,加上之前付的定金一百两,就齐了,定金条子给我吧。”
十分简单直接的开场白,连场面话都没有讲。
林天良坐在一旁没有说话,但他的不说话就是默认由柳如霜说话。
柳福贵看他一眼,连忙答应着进屋拿了柳如霜写下的定金条子出来,这边李耆老正在查看柳如霜给他的六百两银票。
此时暮色渐沉但天还未黑透,院子里本还没有点灯。
因为庄主来了,柳福贵的两个儿子很有眼力劲儿地立刻去点亮了家里三盏檐灯,将院子照得通亮。
这时候就着檐灯的光亮,李耆老和后来赶过来的王耆老、柳耆老迅速辨别完那六百两是真银票,连忙收了起来。
院子外头赶来看热闹的村里人,看得一脸羡慕。
好几百两呢,他们活了大半辈子都没摸到过这么多钱!
村里卖山头一下多了这么多进帐,到年关时会往各家按人丁或多或少分一点儿的。
看来家里边要尽快娶个媳妇进来,说了亲的闺女要等年后再嫁了……
院子里,柳如霜拿到自己亲笔写的定金条子,便看了林天良一眼,林天良这才开口:“把买卖文书拿来我看看。”
柳福贵早就一并拿来了,这时连忙递上。
林天良接过来通读了一遍,确认村里没趁他不在家在文书上搞鬼。
这才接过柳福贵长子递来的笔,将文书放在柳福贵次子端来的小方桌上,提笔写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