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结束,虽然收尾不太好,但结局细思极恐,值得令人深思。
其实,真正控制马成钢的是他自己的恐慌,他害怕来之不易的家产被后代败光。
以至于,公司要交给下一代而不是选贤举能,连二儿子的名字都要设置为“继业”,他害怕没人记得他经历的一切苦难。
所以马成钢把过去的生活原封不动复制下来,买下自己生长的老楼,让儿子像他小时候一样。
砍柴烧水泡中药,他甚至还骑驴车,还原一种几乎消失在当今大城市的生活方式,没有苦难也要创造苦难。
马成钢什么细节都注意到了,却好像看不见更大的格局。
一代有一代的时势,在马成钢成长那代,大家都穷,百废待兴,社会在一种打拼建设的氛围里,这也是他能成就今天的条件。
可在他儿子这代,吃穿早已不愁,集体满足了温饱,社会追求也相应变化。
新生代的渴望,渐渐演变为追求人生愉悦和精神富足,所以电子产品难免会影响我们这代。
幸运的孩子会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却不一定是挣钱的事业,就像马继业爱上了跑步。
这也正是上一代打拼,为下一代换来的来之不易的“梦想自由”,而马成钢想把已在新时代减淡的恐慌感强行灌输给下一代。
这种恐怖教育却使主角马继业刻苦优秀,可代价又是什么呢?
18岁的马继业几乎从来不笑,寡言少语,怀疑自己。他也从不把怀疑与烦恼跟家里人说。
童年本应无忧无虑,青春本应自由自在,家人也本应互相信任。
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
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
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看完电影,历朝历代的老百姓们嘀嘀咕咕,他们怎么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制造苦难来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