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37章(2 / 2)

女师爷 假面的盛宴 1419 字 11个月前

范晋川上了车,等了会儿,还没见车走。

“怎么不走?”

小七这才扬了扬鞭子,驱着车往前行去。

同样问去哪儿的对话,也重复在方凤笙一行人身上。

他们是真没有目的地。

经过和禹叔的一番交谈,方凤笙也大略了解到一些情况。

整个事情的起源是周广瑞发现两淮盐政百弊丛生,上下沆瀣一气,贪利成风。周广瑞生性刚正,嫉恶如仇,不过他也不傻,明摆着这事一旦动干戈,事情就不会小,只能按捺下来,小心查证,并收罗证据。

越是往下查,越是触目惊心,而且已明显到了就算他没涉足其中,一旦案发他也脱不了关系的危险地步。

为了自保,也是为了忠君,周广瑞打算上奏疏揭发此事。

因此事牵扯太广,一旦失败,就是万劫不复,还会牵连很多人。也是出于信任,周广瑞把此事告诉了座师宋阁老,为的就是宋阁老可在朝中从旁支应。宋阁老也对此事十分上心,甚至多次与周广瑞书信来往,为他出谋划策。

显然座师支持的态度,也给了周广瑞无限信心,他与方彦花了数日时间,终于准备好一份奏疏,并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

也就是这份奏疏,拉开了他与方彦二人的悲惨结局的开端。

先是巡盐御史顾碧昌弹劾他收受盐商好处,以及侵吞预提盐引息银数十万两。周广瑞远在扬州,消息并不灵通,前来查抄的人从天而降,恰恰就在周府里查到了来历不明的脏银。

于是周广瑞当晚就被收押了,一同收押的还有方彦这个心腹。

……

这些细碎的消息,都是方凤笙从那封信,以及禹叔知道的只言片语中,拼凑而出。

周广瑞为人谨慎,每次和方彦商谈此事,都会屏退左右,所以禹叔知道的消息也不多。而自打两人出事后,以前和二人相交的友人俱都闭门不见,禹叔只是一个师爷的管家,平时和那些达官贵人也沾不上关系,方彦死在牢中后,他想尽许多办法,都没能拿到方彦的尸体。

最后还是宋阁老那边的关系出来照应,禹叔才能带着方彦回绍兴,可宋阁老那边看的也不是方彦的面子,而是周广瑞。

可惜周广瑞也死在押解进京的路上了。

“先找个地方落脚,然后我去一趟绍兴会馆。”凤笙说。

“少爷是想——”

凤笙点了点头。

提起绍兴会馆,就要说说绍兴师爷帮这个群体了。

古早有句谚语,无幕不成衙,后来渐渐演变成无绍不成衙。

这个绍,指的就是绍兴。

江浙一带历来文风鼎盛,历朝历代都是科举大省,而江浙的才子之多,也是举朝内外皆知的事情。在外名头响是好事,但这其中的苦大抵只有江浙一带的读书人自己清楚。

无他,读书人多了,竞争就激烈。

每逢大考之年,各省录选的贡士皆有定数,大省不过一百几十人,小省不过四五十人。别的省份看似录取名额不多,却是从百数乃至千数人中录取,而临到江浙却是数万人去争抢这有限的的名额,势必落第之人众多。

十年寒窗苦读,等待扬眉吐气,却屡屡落第。会落第不是因为自己才学不如人,而是苦于生在江浙。

尤其绍兴一带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江浙的才子十之五六出自绍兴,可绍兴地窄民稠,严重的人口和土地比例失调,致使绍兴当地人比江浙其他地方的人更具有危机感。

他们极少会在举业上驻足不前,一旦不成,就会另谋其他出路。

什么才是其他出路?

教书经商乃是下层,上层当是以幕为业,谋求进身之途。

一来幕主多为官员,可结交权贵,如果幕主平步青云,身为幕僚自然前途不小。二来也提前可以熟悉衙门杂务,如有一日登科中举,是时自然事半功倍。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风气。而时下人讲究乡谊,少不了会提携推荐亲友乃至同乡。就这么一个提携一个,渐渐形成气候,彼此又抱团垄断,甚至给人一种固有的观念——绍兴出师爷,天下幕客十之八九出自绍兴。

例如方家,就是很典型的师爷世家。

从本质上来讲,方家应该算是书香门第,不过第一代方家的家主比较务实,定下这样的规矩。家中子弟不可荒废学业,也不可荒废祖业,年过三十不能中举,就改行从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