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就连江川人都被彩云人戏称江川大头鱼,用当地特产戏称当地人绝对不是什么贬义词,而是说江川人聪明,头脑灵活,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头鱼这种特产在当地根本就不是什么稀奇货色,而是标准的大路货。那些年,听说过,见识过,吃过大头鱼的人非常多。来到江川吃不到大头鱼,见不到大头鱼,还有什么意思?江川大头鱼还是江川大头鱼吗?
隔壁抚仙湖里面的特产,而且是抚仙湖独一无二的特色湖产抗浪鱼,也面临着同样的物种灾难,同样是最近几年才成为稀奇物种的。前几年,应该是1992年以前吧,每当抗浪鱼捕捞季节。去抚仙湖畔那些车水捕捞抗浪鱼的鱼洞游玩,吃那个铜锅煮活鱼是滇中,甚至滇中周边人的节日。游客去湖边吃那个著名的铜锅煮活鱼,吃的就是抚仙湖特产抗浪鱼。
抗浪鱼个头虽小,但刺软肉嫩,味道鲜美。由于它生活在洁净的水中,靠吃水中的浮游生物而生,肚里便很干净,所以吃抗浪鱼根本用不着剖腹挖肠。根据抗浪鱼的特点,便产生了奇特的吃法。
抗浪鱼的生活习性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抗浪鱼就喜欢这比较凉快的山泉水。从每年的立春节令至立秋节令这段时间是它的鱼汛期,当地人叫鱼发期。抗浪鱼在鱼洞中摆籽产卵,它们的卵是半粘性的,必须附着在沙石、岩礁上,而湖岸才具备这种条件。
当地渔民用木制的水车从绿树掩映的石洞泉眼里把泉水车出,经过沟道流入湖内,泉水与湖水的温差和流速恰好迎合了争强好胜、喜欢清水的抗浪鱼的生活习性,鱼儿便群集抢水而上,钻人了渔民们预先放置在流水沟道里的竹笼而被捕获、这种捕鱼方法历代沿袭,古老而独特,人们称之为"车水捕鱼"。
鱼汛时节,每个鱼洞每天能捕鱼数百斤。鱼汛高峰时,抗浪鱼会自动成群波向湖岸的浅水区沙石上排卵,渔民就在沿湖岸边的斜坡沙滩开一条1米多宽、数米长、30多厘米深的沙沟,下头直伸湖内,沟里用小石于筑起一道道横格,形如渔民晒鱼用的"篱笆",然后用木制水车在沟的另一头从湖里车水,经沟道再流人湖里(称转水洞)。这时湖里的鱼群就会从沟的另一头沿沙抢水而上,待沟里进人较多的鱼时,立即停止车水,余水从沙石中渗尽,活蹦乱跳的鱼儿就留在沟内束手待擒,这种捕鱼方法称之为“篱笆沟捕鱼”。
那个时候,都是采用现场车水捕捞,去那里吃水煮活鱼不论斤卖,按照人头算,五元软妹纸一个人,让你吃个饱,吃个够。哪里像现在,抗浪鱼越来越稀缺,声名却越来越大,弄到数百上千元一公斤,还见都见不到。普通人想吃抗浪鱼那就是做梦,有钱你也找不到门路。
据说,同属彩云四大高原湖里面的另外两种土著原生鱼种,洱海的弓鱼,滇池金线鱼,也面临同样的情况。
彩云这些高原湖泊里面特有的那些土著野生鱼类,原来都是当地著名的高产鱼类,是当地渔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每个湖泊特有的鱼种不但品种独特,独一无二,还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不是那种中看不中用的物种。
目前,除了滇池的金线鱼由于滇池水质的富营养化,已经变成劣质五类水,金线鱼在滇池里面濒临灭绝。万幸的是滇池流域开阔,那些江河支流也能为金线鱼提供避难场所,金线鱼尚未完全消失,依然顽强地生存着。
其他三类特殊鱼类都还在原产地生存,数量稀少,但是至少还能自我繁育。只不过是鱼卵被其他鱼大量吞吃,幼鱼难于产出,依靠数量优势存活的幼鱼存活概率低。
以上这些高原野生鱼类的虽然已经岌岌可危,但是还有抢救的余地。关键就在于种群数量的补充,只要解决这些鱼类鱼苗的生存率,源源不断地补充种苗数量,它们就不会消失。